第十三章 长沙之战(一)
第十三章 长沙之战(一) (第1/3页)
军机大臣们下去拟旨,商量对策去了。咸丰皇帝没有因为岳州失守而大发雷庭,而且还表现得很冷静,这让各位大臣们都吁了一口气。这太平军也真是,眼下国泰民安,他们跟着捣什么乱啊,害得百姓又要受无妄之灾,这是所有军机们心里的法。
一骑骑快马从北京城出发,朝着各自的目的地而去。他们带着的是咸丰皇帝这天发下的旨意。而这时的太平军却已经阵兵数万于长沙城下了,大战一触即发。这是一场太平军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仗,面对长沙这样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坚城的大城,被遣来攻打城池的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都没有什么信心。
在他们想来,长沙自有汉以来都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坚城,而且湘勇素来悍勇善战。要想攻克这样的城池对现在的太平军来说无疑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都希望借着攻克长沙这样的坚固而繁华大都市来稳定军心,振慑天下。
更重要的是,太平军虽在在湖南境内攻破了几座城池,但是由于百姓对太平军不友好,军能得到的补给太少了,而太平军又是以推翻朝庭,还老百一个公平公正的天下为主旨的。如果对百姓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无疑会让百姓也走到太平天国的对立面。
所以洪秀全与杨秀清才觉得必须快速占领繁华富饶湖南省治所在——长沙,这样太平军就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可以得到大量的补给,还是让大清的根苦振动,太平军也可以借此机会状大自己,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谁不想做。石达开和萧朝贵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军队来攻长沙了。
咸丰二年五月初,太平军攻永州不克,既而转道继续北上。东王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联名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檄文,檄文直指清朝统治者为胡为妖,以此来收拢民心。
檄文一发,各地天地会会众闻风而来,太平军实力大增,由原先从永安突然的两万多人增至五万余人。之后太平军一路高歌,连续攻克了多座县城,士气有所好转,在于道州修整数日后兵发湖南重镇郴州,郴州官兵奋勇抵抗,然而各地来援官兵,行动迟缓没能及时赶到,郴州被克。而此时咸丰下的旨意才刚到长沙。
咸丰不知道,他怕因为他和到来而导致历史的转变,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原本应该在道州修整一个多月的太平军却仅仅只修整了几天就发兵攻克了郴州重镇,使太平军有了一定的基础攻打长沙。
郴州至于现在都是湖南的交通要地,太平军攻克郴州后,在此广收粮草,招集兵勇准备兵发长沙,在攻克长沙后以此为据点,四图各地。而此时的长沙城内兵不满万,而且因为历史的改变,湖南各地官兵都准备不足,官兵只得沿江,将船只烧毁以迟缓太平军的进度。
然后发令各地援兵速救长沙。这是咸丰所没有想到的。太平军在郴州修整十多几日后,东王杨秀清下令萧朝贵率领李开芳等人为先峰向长沙进攻。萧朝贵虽兵只一千余,然则因其勇猛,身先士卒,一路势不可挡连下安仁,永兴,攸县,离长沙仅数十几里路程。此时的咸丰旨意才到达长沙。
长沙城内骆秉章听说太平军已经攻克了郴州重镇,急忙招集文武及座下幕僚紧急商议对策。
“各位,如今发贼已经攻下了郴州,不日即将来犯长沙,不知各位有何应敌之策。”骆秉章将声音尽量说得平和一点。他本是个文人,但是文人风骨却深入他的思想里。这时候自己绝对不能够慌张,以免影响别人。
“大人,发贼发此冒狂,末将以为尽快调其他各位援兵速来长沙,聚集兵力围发剿贼。”说话的是长沙守将鲍起。众人听说都脸带嘲笑之意。围剿发贼?拿什么围?如今长沙城里的官兵不过五千,加在乡勇也不过八千之数,那太平军可是兵马数万,拿什么跟人家打。鲍起见众人都有嘲笑他的意思,一时不由有些尴尬,他根本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之所以第一个跳出来说话不过是出于武将的本能而已。
“大人,如今发贼刚下郴州,兵峰正盛。学生以为当速速求援各地,坚守城池,托住发贼。郴州被克,皇上必然不会忽视,必然下诏湖南周边各省发兵来援。到时我等里应外合,正可将发贼一举歼灭于长沙城下。”鲍起正自不知要说什么好时,却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出来说道。只看这人高大精干,双眼有神,五官分明。鲍起知道这便是巡抚座下的幕僚,人称湖南才俊的左宗棠。
左宗棠的名气在湖南是众所周知的。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路经湖南,听闻左宗棠的才名,连夜召见,一翻长谈,林则徐不禁大发感慨,言将来平定新疆者“非左君莫属”,在与别人谈及时也时常夸赞左宗棠为“非凡之才”,“绝世之才”,更在临终之时命长子上遗书极力推荐左宗棠之才。更在当时有人上书,称“中国不能没有湖南,湖南不能没有左宗棠”。一时左宗棠声名雀起。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自幼聪明,十四岁时考取童子试,中第一名。左宗棠自幼便心怀报复,年少而志大,不肯示人以弱,而到他官至三品巡抚时却为人变得低调。“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话便是他所说。左宗棠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陕甘回回叛乱、洋务运动,而最让人称道的便是他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了。左宗棠也因此被评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
“守、守、守!你们读书人就知道当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