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烽烟再起

    第三十九章 烽烟再起 (第2/3页)

然大力安慰了一下奕忻,并从并不多的私库中拨出了银子支持奕忻办学,咸丰让奕忻要一步一步来,先从把北京的新学搞起来先。并且咸丰还下旨要求各省官府必需在年内在各地兴办至少不于每县一所新式的学校。这可让这些地方官员为难了,这不说办新学有什么用处,单是这些办新学的人员就不好找。一时间之间各地纷纷行动到处寻找洋鬼子先生。还好现在来中国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倒暂时解决了这些官员的一时之忧。至于经费问题,咸丰只得两手一摊,两个字——没钱。咸丰让这些官员自己想办,反正这些人别的不会,捞钱个个是好手,但是咸丰也有一个前提,不办加重百姓税赋,不准趁机讹钱,其他的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咸丰三年的二月份,咸丰再一次见到了前来筹办军火公司的乔治。乔治这次带来的克虏迫家族中的一些精英专家,对于中国的军火市场,克虏迫家族可谓志在必得。除了军火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次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来华投资或者来华找工作的商人与工人,技术人才。这些人的到来大大缓解了中国之前的一些用人问题。奕忻第一时间从这些人当中招募了一群有教学经验的人员用于即将兴办的新学。其余的一些也被闻风而动的肃顺和一些地方官府礼聘走了。在华公使马可夫先生,得了一份新的工作——大清名誉文教大臣。他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会那些刚来中国的德国一些基本的汉语。于是一家名为中德双语学院在在二月份闪亮登场了。中德双语学院不但会教德国人汉语,还会教中国人德语。想学德语的中国人可以免费入学。不过由于人员有限学院的规模不是很大,不过这难不倒咸丰,他马上下旨让奕忻招募一些会德语又懂汉的人才,于是一些曾经只是做做通释的中国人纷纷来向奕忻投效。咸丰一看效果这么好,于是又开设了外语学院专门教授外语。

    以经济与政治上的一些新政,正在北京城逐渐成形并由这个大清的政治中心向四周散开出去。而在军事上,越来越感到资金紧张的咸丰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向荣的请求,开始施行地方团练的措施。咸丰于二月份下旨令湖广总督向荣在湖北编练新军,而左宗棠则在湖南练新军。同时咸丰还下旨令在籍侍郎曾国番,湖北布政使胡林翼等数十个地方面方大员兴办团练。在咸丰想来既然开了头,那就那些在历史上发过光的人物一个一个都跳出来好了。这样咸丰觉得也方便自己以后练军计划。这些地方团练经过与太平军的大战之后,是当之无愧的理想兵员,只要稍稍整训就是一支精锐之师,还省了咸丰再重新募兵的麻烦。问题是收编这些地方团练非常棘,一个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军阀的出现。不过现在咸丰也没有办法了,由于要与太平军作战,咸丰设立了南北大营,还调动了周边军力进行围剿,这些大军加起来不下几十万。这么多人吃喝就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军卒们的饷银了。自从进入咸丰三年之后,国库就早已出空虚了,根本没有银子发饷了。而刚刚起步的商业都还在免税期,不倒贴钱进去就算不错了。基于这些原因,咸丰只得借助民间的力量来唯持对太平军的军事威胁了。至以后怎么样收编这些团练,咸丰只能走一步算不一步了。

    就在咸丰在就北京城里里外忙活的时候,太平军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对朝廷的攻势。咸丰三年,在通过了杨秀清以天父下凡姿态指出的:顺江东进,直指金陵的略目标之后,太平军便开始向南京周边集结军队,意图一股作气拿下南京城。

    二月初二,历史总是有意无意出现了巧合。这日太平军集结大军四十余万,战船万艘,由水陆两路顺江而下,气势雄伟,船帆蔽日,一路杀奔南京城面来。由于事先根本弄不清太平军的攻击方向,对于太平军突然而来的气势清军根本做不出回应。

    数十万太平军水陆兵马,沿而下,各地清军闻风而逃,或干脆弃城投降。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终于于二月十九日到达南京城外围,水师停泊在南京城水西门以作威胁,而陆地上,太平军势不可挡于同一日攻占南京城外围重要据点——雨花台。一时之间,南京城人人自危,一片恐慌。而两江总督陆建瀛之前根本就不认为太平军有攻打南京城的可能,以至于根本没有作准备,直到太平军直逼到了南京城外,城内官军不过五千余人。见太平军一望无边的军营扎在南京城四周,城内官军纷纷逃下城墙,妄图弃城而逃。而指挥将领则看着这种情况而无半点办法,南京城里的文官们则见太平军来,第一时间冲回家中收拾细软,准备跑路。正可谓是“文不知守御,武不知武为何事”。而陆建这时候才想起招集官兵上城墙防守,另外急急招募了大批市井流俚以为乡兵。这些人大都不过是些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