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李鸿章

    第五十章 李鸿章 (第2/3页)

皇上那里说是朝廷兵力不足,国库空虚,可着地方大员兴办团练,助朝廷剿匪。他自己也愿意回乡兴办团练为朝廷尽忠。这样也没错,可是吕贤基自己回乡去打仗,却好死不死地说李鸿章少年英才,胆略过人,可助他兴办安徽团练。当时李鸿章心里那个气啊,自己一介文人,哪里会打仗练兵哦,把自己拉上不是去送死吗。

    不过李鸿章是冤枉吕贤基了,即使吕贤基不提李鸿章,咸丰也不会放过他。废话,放着这么好的人才不用,咸丰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于是乎咸丰一道圣旨让李鸿章回到了庐州。

    李鸿章这个人在历史上可谓评价不一,总体来说骂他的人多,赞他的人少。就因为他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一时间李鸿章成了中国历史的罪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人为了中国付出多少心血,创办淮军,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更创建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李鸿章对中国的贡献无可厚非。然面对大厦将倾,岂是独木可支的。内有慌淫无道的慈禧当政,外有多国烈强虎视眈眈,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垂死的清朝支撑下来,谈何容易。李鸿章支撑了那么多年已经可以说成是奇迹了。

    当时的日本人伊腾博文就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烈强一争长短的人,而在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更是被认为是中国的俾斯曼,东方的铁血宰相。可惜所有的中国人当时都没有这么想过。李鸿章一生之中做的最错一的一件事就是让一个不懂海军人去指挥甲午海战,至使北洋水师被小日本几乎全部歼灭,虽然这当中还有慈禧的事,但不能否认李鸿章在海军之上的错误。

    然而现在的李鸿章还只是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壮年,在官场打混了多年,李鸿章早已不复当年进京赶考时的意气风发了。官场的黑暗让他的一腔报国之志渐渐冷淡了下来。这突然而来的圣旨终于将他调到了他应该出现的位置之上。

    接到圣旨的李鸿章虽然十万个不愿意去,但是皇上的圣旨岂能更改,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硬着头皮往前上了。李家在庐州根深地固。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经过苦读终于同曾国番同时考中进士,使李家成为了名门望族,李鸿章更是年纪轻轻便中举,在进京赶考时,还写下了广为人传唱的入都《十首》,名气在当时,一时无两。

    李鸿章回到庐州之后,便开始兴办团练,顿时得到安徽士绅的拥戴,由于当时天军在安微一带兵力溥弱,安庆天军在江北大营及各方团练的重大压力之下退回了南京外围。李鸿章回乡时,当时在安庆兴办团练的潘鼎新,吴长庆等人因是李鸿章父亲的门生,得到李回乡兴办团练的事后,便与李鸿章建立了联系,积极拥戴李鸿章。

    得到了拥戴李鸿章的信心倍增,将回乡时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胸中报复再次燃起。回乡月余,李鸿章便根据两淮地区民风强悍的特性,在庐州地区组建武装团练,当时庐州地区有三股最大的武装自保组织。由于两淮之地,常年匪患丛生,又有捻军做乱,各地百姓纷纷结寨自保,这就有了当时的三大自保武装。李鸿章到了庐之后,先后拜访了庐州周边三山,既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的武装头目张树声,周盛波以及刘铭传等人。三人对李鸿章的才学推崇倍致,纷纷投效李鸿章门下,至此淮军初具规模,李鸿章更得到了淮军的第一位大将——刘铭传。

    收服了三股势力,又得到广大士绅的拥戴支持,李鸿章信心大增,决心与盘据在安微的天军来一场较量。正好,当时天军北伐,李开芳部兵围庐州,攻打数日不息。李鸿章在大将刘铭传的建意下,发表檄文,痛阵天军在南京的恶行,号招官民团结一致共保庐州。顿时庐州城里的官民纷纷响应,士绅大户将家丁遣上城头,百姓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