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御架亲征(四)

    第六十八章 御架亲征(四) (第2/3页)

,想当初咸丰不顾自己的推辞,坚决将自己一介文人丢到这战场之上,心里确实有过一翻挣扎。但自从见那战火纷飞,硝烟迷漫的宏大场面,见过那百姓流离失所,哀号遍野民间惨像。沉没了多年的李鸿章再次看到了自己当年那意气风发的自己,那个年少轻狂,入京赶考之时挥笔写就《入都》十首的狂妄少年。那纷飞的战火点燃了自己沉寂了多年的壮志,悲惨的百姓景况,激起了自己一腔报国之志。见咸丰问起年前的事情,李鸿章动容道:“微臣不敢欺瞒皇上,微臣始有些不满皇上的调度。但自到任以来见到百姓身临涂炭,战乱不休,微臣始明白皇上对臣的一片苦心!”

    “哦!”咸丰听说眉头一挑,开心地道。李鸿章如然没负他所望,果然从民间疾苦之中有所领悟,不负他晚清中兴名臣的大名。

    “微臣少年得志,满腔书生意气。自认为有几分才志,便觉这大清江山,吏治腐败,地方百姓民不聊生。微臣不才,以为可以之一愚昧,随意指点江山便可救大清于危难。”李鸿章彻底肯定咸丰不会因为征剿不利之事而责难于他了,而且看咸丰架势不有考较他的意思,灵珑剔透的他心里感觉多年想要大展才华机会可能近在眼前,所难一闭眼什么都不管了,将埋藏心底多年的话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然微臣自领办团练以来,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深觉救我中华之道非是臣当初想地那般轻意。想我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杂,想要彻底解决朝政烂根非是凭表面功夫可能办到的事情。”说着,他望了一眼闭眼思索,微微点头的咸丰,确定咸丰并没有因为自己一番“大逆不道”的话而不高兴,放下担忧来,接着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治标治本,臣以为当先取一个和字!”

    “一个‘和’字?”咸丰来了兴趣,睁开双眼,精光闪闪地望着李鸿章道,“怎么样一个‘和’字?”咸丰感觉这个晚清的中兴名臣似已经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十分期待地看着他。

    “自大清入关,满汉之争无有停息,使得两族关系日益恶化,汉对满人日益仇视。且又有藏蒙回壮苗等族信仰不同,习俗不一,民族关系复杂。如若皇上能使我中华百族归一,一心为国,何愁我大清不强盛?”李鸿章觉得自己为了这回算是豁出去了,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就看这一搏了。自己的这些话可都是违逆之言,就看自己有没有看错咸丰,看咸丰是不是正真正的英明之君了。

    咸丰听了果然李鸿章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说到底太平天国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兴盛起来,与民族纠纷有很大的关系。满族始终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将其余各族人都不当回事,由其与占绝大数人口的汉族之间纠纷巨大。太平天国由壮人发起,骨干之中多是壮族人,由于回苗壮等族很早便臣伏于汉人的流治之下,汉族人始终视其它族人为自己人,而视满蒙为外族。所以当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一些汉臣纷纷投向太平天国,并不以推翻当政的满清政府为大逆犯上。咸丰早已想到此处,却一直无法可依。

    “少荃所言中情中理,却不知朕当如何处之?”咸丰再次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李鸿章,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一直想要的答案。

    “一视同仁!”李鸿章毫不回避咸丰的目光,直直地望向咸丰干脆地道。

    “一视同仁?”咸丰低声念着李鸿章所说的四个字,沉思着。虽只四个字,这中间却有太多的学问可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