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筹钱

    第八十五章 筹钱 (第2/3页)

吁吁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这位爷,我刚才也是去郡守那里问了问,从全国各地金行兑换金子,是不收火耗地,我们只认金票不认人,也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存的。”

    中年人大喜:“那掌柜的意思是,不管我存多少金子进去,到另外一个城市取都不收钱了?”

    “这个当然,爷不用担心,这可是国家金行,想咱汉王一年赚几千万两黄金,还在乎你这点?”

    中年人得到这个消息,离开飞奔而出,半个时辰以后,两辆马车在金行门口停下,从车上搬下来四个大箱子,金行的伙计们立刻出来帮忙,这可是金行第一笔生意,虽然不赚钱,但好歹是有了生意,所以几个小伙子干起来分外卖力。

    四个大箱子,一共是八千两黄金,换来的却只是一张写满字的文书。

    金行外面已经围满了人,都想看看这金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底去长安能不能换成金子。中年人又是一阵紧张,早知道还是低调点的好啊,无奈门外不少熟人,说什么的都有,只好把金票藏进怀里,赶紧坐马车离开。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多商人听说还有这等好事,纷纷前来问询。这年头出门做生意都是用车拉着大批的黄金,小买卖还好,如果是大生意,拉的黄金太多,还要雇上几十个保镖,一路上人吃马嚼也要花费不少。

    万事开头难,飞雪城有人兑换金票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渐渐的相信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秦雄派人到处宣传把黄金存进金行的好处,于是乎金行的生意越来越好,尤其是那些其他国家的商人,每次回去都要把剩下的金子带着,很不方便,现在有了金行,把余下的金子存起来,回来继续用,确实方便了很多。

    谢松很快把这个情况给秦雄汇报,当然另外一个问题也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写的存款文书,这东西是人写的,万一出点差错,麻烦很大,而且也难免有人从中捣鬼,必须弄一种统一格式的金票出来,这样才方便。

    谢松的提醒让秦雄顿时恍然大悟:金票—银票!这就是纸币的前身啊,这东西流行起来,那还了得,汉国以后还怕没钱花?

    说干就干,秦雄让造纸作坊赶紧研究一种防水纸,并不是完全防水,而是在浸水以后不变形,不松软,不褪色。只要有了这种纸张,金票就不远了。

    一个月是时间,去诸夏、东冶和牛人的使者纷纷赶了回来,都带来了好消息。诸夏王借给汉国一百五十万两黄金,牛人借了一百万两,东冶更是大手笔,借了五百万两,还赠送了一百万两,使者还捎来东冶王的一封信,说很想念汉王,尤其是汉国的葡萄酒,汉王若是没空,可以捎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