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谁的军队

    第十一章 谁的军队 (第2/3页)

    。

    其中米哈伊尔所在的近卫军团因为离权力中心最近,反应也最快,在乌里扬诺夫等人的支持下,约瑟夫迅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一面肃清士兵委员会中的害群之马,坚决打击来自基层的不合理要求,一面对士兵委员们展开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因为这种事情谁都没有干过,所以约瑟夫抽调了大量的俄共干部来进行这项工作,这些干部大多出身贫苦,又有在基层发动群众的经验,知道怎么和统治阶级打交道,所以工作成绩显著。很快这种方式就在全军推行了下去。

    但是很快这种作法的另一个弊端就显露出来,因为培训工作大多数由布党主持,不可避免的在培训过程当中加入了大量俄共的宣传材料,直接后果就是三大军团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委员加入了俄共,尤其是乌里扬诺夫的多数派,使得布党的信徒迅速增加。

    这种情况被谢苗等非俄共将领注意到后,很快反映到了最高层面,然后迅速加剧了斯托雷平和乌里扬诺夫之间的矛盾。

    斯托雷平要发展国力,就必须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工人数量的增长就是最重要的附加成果,在这个时代,工业自动化的概念还没人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要靠人堆,要发展工业,首先就得有工人。

    俄工的基础就是工人阶级,斯托雷平的工作成效越显著,俄工可供开拓的土壤就越丰富。

    这样说起来,斯托雷平和乌里扬诺夫两个人的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问题在于,斯托雷平需要工人们来创造价值,让国库充盈。而俄工的目标是让工人阶级摆脱无产者的贫困,摆脱朝不保夕的日子。

    斯托雷平算是新兴贵族,除了家里有一些田产外,主要靠在政府的工作获得收入,家族里也没什么人从事工商业,自然用不着相信资本的良心。他并不会反对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得好一点。但是至少在目前来看,他必须依靠压榨国民来获得财政收入,来保证与南方政府的战斗不落下风。

    斯托雷平面临的局面,乌里扬诺夫不但知道,也是支持的。但是显然两个人对于政府和人民之间财富的分配有一些分歧。斯托雷平虽然想不出“阵痛”这种说法,意思却差不多,希望工人们拿最少的一份,吃饱肚子就行了。

    但是乌里扬诺夫则希望至少要让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吃得起面包,最好还能吃点鸡蛋牛奶什么的。同时有略微体面的衣服和时间来进行日常活动。最好能控制工人的连续工作时间。

    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是很显然要占用相当一部分资源,毕竟俄国的农业并不是那么发达,特别是北俄的土地,发展农业限制很大,要让人人有面包吃,那就得大量从国外进口主粮。

    至于控制工人的工作时间,就更是让资本的良心们感到不安,那可都是钱啊。

    本来双方就已经在经济领域斗得不可开交了,只不过双方高层都不想影响到独立战争,所以至少在表面上看,矛盾还没有激化

    。没想到焦头烂额的斯托雷平一转身发现俄共的手已经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伸进军队当中去了。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