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57章 人工智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2/3页)

后,如是感慨了一句。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顾诚解释得本来就不清晰,也就随他去了。

    “你要这么理解也行,但细节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无限流在换地图的时候,可以继承前一个地图的等级、装备、技能、队友。多多少少升级成长的延续性会比N本独立好很多——但这些不重要。我现在希望你思考的是,这类型的书之所以有越来越火的趋势,甚至比传统网络更火,原因在哪里?”

    “原因在哪里?我不看网络,这个问题有些强人所难了。难道是因为可以打怪升级到更高的等级?”

    即使刻意站在一个推送技术专家的角度,张一鸣思之再三,依然没能理解这种情况为什么会产生。

    顾诚知道自己有些强人所难,于是他换了个角度试图启发对方。

    “那每年的好莱坞大片,你总有大致看过吧?你难道没有发现,最近这几年,好莱坞的续集病也越来越严重了——每年票房最好的电影,大量充斥着《速度与激情4》就是《变形金刚2》,要不就是《蝙蝠侠3》这样的续集。而有抱负的名导演苦心孤诣安排的良心之作,反而相对票房扑街。

    其实这种现象,跟网络界无限流的崛起,其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那就是因为消费者的分辨时间成本越来越值钱了,而市面上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渐渐消磨了消费者的耐性——”

    顾诚说到这儿,张一鸣终于反应过来。

    “我懂了,因为垃圾太多,所以消费者在走进电影院之前会变得更加慎重。深怕万一不仅白花了几十块上百块的金钱,还白白砸进去几个小时的时间成本,结果看了一部毫无新意也不合口味的烂片。

    这种情况下,因为垃圾的轰炸,有诚意的新作很难被大浪淘沙地分拣出来,发行商也只能把资源集中到那些已经被消费者验证过的、靠谱的热门大IP题材上去。然后续集病也越来越严重。

    而这种情况挪到网络文学领域,则是因为烂书太多,吃老本的‘大神’也太多。加上无线阅读时代的碎片化FEED展示模式,导致用户都是被推荐推着走,主动找书的能力渐渐退化,最后也就失去了作者忠诚度——

    这点行情,我倒是素有所知的。我偶尔也听文学网站那边的负责人聊起,说PC时代是可以造神的,读者容易对作者形成黏性。而手机阅读时代就只能造神作,不能造神。如此一来,很多人就选择了一旦进入精品,一本书就‘永不完本’,尽量借用这个已经被读者认可的壳子写得尽可能地长,再水也要躺着继续赚。

    这种情况下,无限流的崛起就很好理解了——同样写500万字的书,一本无限流只需要读者付出一次鉴别垃圾的鉴定成本。而如果选择写5本每个篇幅在100万字的紧凑的、高C迭起的中长篇,就有可能导致读者因为对后面4本缺乏鉴定耐心而流失。这里面的道理就跟克里斯托弗.诺兰拍《蝙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