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

    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 (第2/3页)

船只,甚至威逼南洋的一些小国向他上贡,可谓雄霸一时的海上枭雄。

    太祖朱元璋就对这人非常愤恨,洪武年间,陈祖义身上有五十万两的悬赏,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悬赏足足翻了十五倍,变成了七百五十万两!这个数字几乎跟大明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见明朝两位开国帝王对他的重视。

    最终消灭陈祖义海盗势力,将他生擒活捉带回大明的,就是郑和,这件事也正是发生在永乐五年,也就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后,返航的过程中。

    因此,谢宏可以很有把握的说,除非朱棣是清楚的知道朱允炆投靠了陈祖义,否则,下西洋的行动就不可能是为了抓那个少年,而是蕴含了拓展海域目的在内的军事行动,而且,这项军事行动是极为成功的。

    江南也好,福建广东也好,正是在海路被打通之后,大规模的海贸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郑和的船队的行进,民间的商船追随其后,大大的拓展了海贸的规模。

    至于盈利,到底有没有,有的话是多少,其实也被湮没在历史之中了,可谢宏相信,就算官方的船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可民间的商人却都是赚了个钵满盆肥。那可是有海军开路的海贸,怎么可能不赚钱呢?

    从下西洋行动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来士大夫们心态的转变,由开始的支持,变成了反对,到了最后更是变成了抵制行为。

    为什么?还不是郑和的船队已经扫平了海路,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了,这还不算,最关键的是朝廷的船队开始赚钱了。而郑和是个太监,很显然,他赚的钱不会进入国库,只会充实皇帝的内库,这叫士大夫们如何不眼红?如何不抵制?

    永乐年间,他们对付不了朱棣,只能暗地里咬牙切齿,但是等到朱棣一死,被他们忽悠的晕头转向的朱高炽可不是对手,直接就下了圣旨,将正在进行第七次远航的船队召了回来,然后下达了禁海令。

    那支曾经站在世界巅峰的船队的结局是令人悲哀的,它们也许是在船坞中静静腐烂,又或者是成了工部清册上的一个数字,而实际上去了其他地方,换了其他主人……

    总之,这支舰队就这么消失了,而华夏的航海文明也彻底终止,尽管海港依然繁荣,海贸也仍在继续,可没人再关心提高航海技术,拓展国家海域,因为那些东西显然跟赚钱没有关系,只会成为累赘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典故,在大明民间也是讳莫如深的。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内陆地方,除了故老们偶然提及的,自己在小时候曾经听说过的故事,又或见到过的奇珍异物,再也没人能够说出这个典故的详情了。

    只知道有这事儿却不知道详情,反而更有神秘感,所以,当吴勇健进到珍宝斋之后,只听了几句话之后,他的注意力就牢牢的被吸引住了。

    “却说三宝太监的船队离了满刺加国,向南顺风而行,一晃就是数十日的光景……茫茫大海上完全见不到陆地,竟是到了海角天涯一般,这一日,船上水粮已然将尽,三宝太监心中实是忧虑重重,就在这时,瞭望台上突然传出了一声欢呼,三宝太监急急举目眺望时,却见南面突现一条黑线……待到近前再看时,却是偌大一个海岛!”

    “哗!”

    都是用演义的套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