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决裂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3 、决裂 (第1/3页)

夹着尾巴做人,绝对是善始善终的王牌法宝。

    尤其是在犯了大错以后,一定要消停一段时间,哪怕是装的也好。

    可是曹爽做不到。

    在损失了几万人马和无数粮草马匹之后,曹爽回到了首都洛阳,然而,他没有一点儿认错或者反省的表现,相反,他更加高调了。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是讲道理的,也是讲良心的。曹爽的这种做法,让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所有大臣大跌眼镜,你说你曹爽干什么什么不行,那就虚心点儿,多拉拢着人点儿,哄着别人给你干,如果不会做还要硬装个德行,人们肯定不服,而且越是压,别人就越不服。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能统御他们成就帝业;项羽武功勇气天下无敌,最终却众叛亲离,原因就在于此。

    不幸的是,多少一时人杰,都无法明白这个道理,最终导致失败,尤其对于曹爽这样身份高而历练少的人来说,就更不容易理解了。他认为,自己是大将军,是首辅大臣,因为自己是官儿最大的,自己就是正确的,别人就得听他的,自己犯了错别人是不能说的,哄着他的就是爱他的,提出意见的就是害他的。曹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个草包,他没有别的本事让人佩服,就只好拼命用手中的权力来压服别人,这就叫恼羞成怒、玩儿不起,就像青蛙越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叫声越大,那个原理,是一样一样的。

    领头的曹爽都是这种心理,更别提他任用的几位高参了。由于战败丢了面子,这哥儿几个索性撕破脸,开始以更浪的姿态在曹魏帝国的官场里胡搅蛮缠。何晏他们按照自己小圈圈的利益,随意更改法律,其它派系的大臣们,一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压制,司马懿作为非曹爽一党的最有权势的大臣,当然是曹爽打压的重中之重,两派矛盾公开爆发,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在曹爽伐蜀失败回来之前,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都是相安无事的,虽然不可能亲切得像一家人,但一直没有明显的争端,两派的势力也是非常均衡:两派的头目曹爽和司马懿,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太傅,还都都督中外军事;两派的二号人物,曹爽的首席高参何晏是尚书(国务院部长),司马懿最大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国务院总理);曹爽最大的弟弟曹义是中领军(中央禁卫军司令),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后来成了中护军(中央禁卫军副司令);曹爽的另一个弟弟曹彦是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也是散骑常侍。从官职的分配上我们就能看出来,曹爽和司马懿都非常注重让双方的人保持平衡,避免因为封官不均造成矛盾。

    就在曹爽伐蜀失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5年8月,曹爽首先破坏他和司马懿两派的大致平衡。他没有和司马懿商量,就取消了中央禁卫军为中领军、中护军两个人分领的惯例,把所有的禁卫军都划拨给了自己的弟弟曹义,完全架空了司马师。司马懿知道以后,自然非常震惊,立刻向曹爽表示反对,说这是破坏曹魏帝国历代先祖定下的规矩,然而,曹爽根本不管什么老祖宗的规矩,司马懿劝阻无效,禁卫军又再次全部归曹爽控制了。

    公元246年1月,东吴军队开始进攻曹魏帝国荆州的柤中地区(湖北南漳),边境的曹魏百姓纷纷逃过汉水(汉江)避难,造成荆州地区的连锁骚动。消息传来,曹魏帝国高层召开紧急会议,司马懿认为,汉水南岸紧挨柤中,应该让逃难的百姓们就地安家,不能把他们送入虎口,而曹爽却坚决不同意,他说:“现在我们不想着重新把柤中打回来,却让那个地方的百姓们逃走,这不是丢弃国土吗?”司马懿立刻反驳说:“不对,在安全的地方,干什么都安全,在危险的地方,干什么都危险,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安危,都在于形势。实际形势,是治国安民的纲要,不能不实事求是,如果东吴用两万兵里截断汉水的下游,又用三万部队顶住我们南下救援,然后用一万人在柤中横行,我们怎么能够救援那里的百姓呢?”但是,曹爽坚决表示反对,最后强令千辛万苦逃过江来的百姓再返回去,结果,曹魏军队果然被东吴军队钉在襄阳附近无法救援柤中,百姓被杀、被掠的有几千人,损失不计其数。

    司马懿终于被激怒了。他原本是把曹爽当做一个孩子来看的,即使曹爽只顾着自己爽,但是他还是耐心的迁就他,希望曹魏帝国能够在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