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虚无之初——玄学的产生

    3、虚无之初——玄学的产生 (第3/3页)

把《周易》这本书用道家的理解进行了一次修改,并且这种解释方法一直流传到今天。

    《周易》号称中国古代传统的书籍经典“四书五经”的第一书,由于它的内涵过于深奥,我就把它的基本思想用大白话说出来。

    《周易》一开始不叫《周易》,它只叫做《易经》,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极,阴阳分别用“––”与“—”来表示。阴阳符号三个三个的叠在一起,就可以排出八种不同的图形,这就是后来闻名全世界的“八卦”。“八卦”如果两个两个的落在一起,就成了六十四个不同的图形,这就是“六十四卦”。古人还认为,阴阳按照状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于是,“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会有四种状态,那么《易经》里的所有卦,就会有4069种状态,这4069种状态,可以推算过去、衡量现在、预测未来,可以计算出一切你想要知道的东西。

    这么一种神奇的东西,到底是谁创造的,到现在还是争论不断,但是《易经》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却是没有争议的,从孔子之后,《易经》都成为了儒家的必读教科书之一,这种情况一直到王弼而改变。

    王弼利用自己创新的道家思想,把儒家整理下来的《易经》给详细的解说了一遍。其中,王弼对《易经》最新潮儿的认识就是,算卦不要光看热闹,你要理解卦象的真实意思。有时候你算的那个卦可能是4069个卦里的下下卦,可是你不要着急,你要接着从那个卦在整个易经里的位置来全面正确理解它的意思,算出来的卦不可能全部都是让你高兴的,但只要大体上它是顺的就行,没必要钻牛角尖儿。从这个思想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做人难得糊涂,大事儿上一定要明白,其它的一概好说。

    在王弼之后,利用道家思想来解说《易经》就开始逐渐成型,最后,利用儒家思想解说《易经》的学说逐渐消失,而王弼和他学说继承人的《易经》反而流传了下来,最后风靡中国,甚至走到了国外。

    值得说的是,王弼第一次摆脱了某一种思想的束缚,开始主动研究世界、理解世界,并能把各种思想综合起来仅仅当成研究、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王弼是我们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样的人物。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离他们那个年代太远。何晏和王弼之所以会搞出这种思想,和当时曹魏帝国皇权急速衰落、士族势力重新崛起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何晏和王弼发明玄学的这几年,也正好是曹芳年幼即位、曹爽当权乃至最后覆灭的几年,这绝对不是巧合。

    同理,任何人的思想,也不可能离他们的身份太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士族发明出虚无思想是很好理解的。前面我们反复提到过,士族可都是最少三代的官员世家,而且很多可都是具有百年以上做官历史的巨人家族。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这些士族们的祖先们可就是国家的各级官吏,而且基本都是大官儿,起码都是省长市长一级。所以,士族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优越感。

    可是,士族这个阶层很特殊,说他们是天之骄子吧,他们的祖先也只是小老百姓出身,说他们不是天之骄子吧,他们又确实把持了国家的政权,连皇帝也不敢得罪他们。所以,士族的心理很微妙,因为除了极个别情况外,从出身和社会阶层上来看人种的好坏,是极不科学的,农民不一定成不了科学家,工人不一定成不了老板,士族也不一定就比其它社会阶层的人高贵,所以士族就要拼命人为的制造出这种并不存在的差异。

    任何人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思想上,所以士族就必须在思想上标榜高深,进而标榜高贵。

    因为士族是人为制造出高深思想,所以这种行为,就叫做造假,造假造出来的思想,最终表现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字:虚。

    因为是造假造出的清高,所以嘴里天天说虚无的玄学家们,事实上一点儿也不清高。在实际生活中,何晏和王弼这一批人,在做官做事上,是又假装清高又痴迷官场,可以说是好话说尽、烂事做绝。所以,当时就有人对何晏之类有一句精确的评价:说得好像特别大气实际上很小心眼,嘴上一切好说实际上全是骗人,做人全凭一张嘴,损人害己,祸国殃民。

    何晏是曹爽一方的人物,而王弼又是何晏最为器重的小兄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那一年里,何晏被杀死,王弼被免职,又在当年秋天暴死,玄学两大创始人,就这样在同一年双双毙命。司马家族是提倡儒家老传统的,他们掌权以后,又正式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何晏和王弼曾经风靡一时的玄学思想,也就伴随着司马家族的政变而突然衰落了。

    然而,像道家学说论述的那样,低谷,往往又就是新增长的开始。玄学看似沉寂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卷土重来,最终进入它的鼎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