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失败的道德改革

    6、 失败的道德改革 (第2/3页)

    打个比方,如果死了父母,子女在丧期之内就应该做到:1.不许洗澡;2.要痛苦的面色发黑、身体憔悴;3.在给父母办丧事的时候要拖长声音哭,尽量苦的上气不接下气;4.尽量少说话,和丧事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谈;4.父母去世头三天什么都不吃,三天后可以喝粥,三个月以后可以吃粗粮,一年以后才可以吃水果蔬菜,等到丧期过后,才可以吃肉喝酒;5.住在草棚里面睡草席、枕木头;6.一切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都不许做,比如不许和他人聚餐狂欢、不许结婚、甚至结了婚也不能和老婆睡觉;7.有官职的人必须辞去官职。而且孔子认为,办丧事多豪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办丧事之后的三年内不断的哀伤痛苦,这才足够表达子女对父母去世的悲伤之情,血缘关系越远的人,就越可以减少这种糟践自己的程度。

    其实在孔子这个时候,守丧只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东西,可是到了秦朝的时候,给死去的皇帝守丧就成了强制性的规定,到了西汉汉武帝的时候,给五代之内的亲人守丧也成了强制性的规定。而且为了表示全国人民对皇帝的爱戴和敬意,只要皇帝死了,全国人民都要像给自己的老爸守丧那样整整糟践自己三年。到了后来,这种变态的规定已经越来越不能被接受,很多地方的百姓干脆就根本不理这个碴儿,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把皇帝当成自己的亲爹。

    西汉汉文帝的时候,他认为守丧三年这种排场实在没有必要搞,本着减轻百姓负担的愿望,就规定以后百姓们替皇帝守丧以一天顶一年,朝廷和皇宫以一天顶一个月,这样,三天以后,全国百姓就可以照常生活,而朝廷和皇宫也最多三十六天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这样过了几百年,到了司马炎这里,他就非要坚持按照近千年前孔子实际守丧三年的规格来祭奠自己的爸爸。当时司马昭死的时候,全国上下按照规定都要陪着一起白衣白帽,以表达对司马昭去世的哀思。

    按照惯例,三天过后,全国就一切照旧,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儿了。司马炎先生别出心裁,在三天之后,虽然也脱了孝服,可是仍然带着孝帽、只吃素不吃肉,还是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等到公元266年8月,司马昭将近周年祭日的时候,司马炎要去祭奠老爸,突然提出要再次非要穿孝衣戴孝帽。这个时侯,当时的尚书令(国务院总理)裴秀就劝司马炎,按照惯例,大臣们都是服丧36天就够了,您本来已经脱了孝服,现在又要穿上,完全没有必要。再说您这一穿孝服,我们大家伙是陪不陪您穿呢!司马炎听完以后,觉得确实没必要为难大伙儿和自己一起死老爸,就不再坚持了。

    祭奠回来以后,司马炎虽然不穿丧服,可是仍然戴着孝帽,天天吃和尚餐。大家伙又一起劝司马炎没有必要这样死心眼儿,可是司马炎这回死活不听,对大臣们说:“每当想起老爸,而我不能完成穿三年丧服的礼仪,就为此伤心,更不要说吃稻米、穿锦绣了。这样做只会让我更加难过。我本生在儒者之家,几辈子人都信礼法,对自己爸爸怎么能不尽孝道呢!听你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要再多说了。”大臣们一看劝不了,也只好任由司马炎穿了三年丧服,享受了三年的纯健康素食。

    可是司马炎的苦行僧生活,并没有这么就结束,因为在他好不容易快要服完司马昭三年之丧的时候,在公元268年3月22日,司马炎的母亲、皇太后王元姬也去世了。4月3日,心情悲痛的司马炎把母亲和父亲司马昭合葬,同时计划接着给母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