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C

    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C (第2/3页)

,人家都写出书来了,当然水平不用我们评价;杜预的二叔杜理,虽然21岁的时候就死了,但是对儒家、名家学说非常精通,连杜恕都非常佩服他;杜预的三叔杜宽就更厉害了,不仅儒道两学双修,而且还非常博学,临死前,对儒家经典《周礼》、《左传》都做过大量注释,也单独编成了书。

    在这种家传学风的熏陶下,没有官做的时间,反而成了杜预积攒能力的难得机会。从小时候一直到年过三十,将近二十年下来,杜预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已经小有研究,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杜武库”的绰号,意思就是夸他博学多才,肚子里的学问就象武器库里的十八般兵器一样,样样都有。

    但是,实话实说,在那个年代,光有学问,还是没法进入仕途的。

    就在杜预都认为自己一辈子注定要成为著名民间学者的时候,公元257年,也就是杜预35岁的时候,一位叫乐详的老人,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乐详,字文载,他的老家,就是杜预的爷爷杜畿、爸爸杜恕都镇守过的河东郡(山西夏县)。乐详这个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他跟曹操岁数都差不多,让人佩服的是,在曹**了将近四十年的时候,这位老先生还硬挺挺的活着。

    像当时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乐详的老家河东郡一带,也非常流行研究《春秋》和《左传》,乐详也不例外,而且他从小就开始学习这两本书,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左传》学界的知名人物。在曹操时代初期,乐详听说避难在南郡(湖北江陵)的公车令(皇宫南门警备司令)谢该对《左传》非常精通,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冒着随时可能被乱兵所杀的危险,从南阳郡(河南宛城)步行找到谢该求学,在不断学习的日子里,乐详写成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叫做《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

    学成之后,乐详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又回到了老家河东郡,开始招收学生。当时镇守河东的,正是杜预的爷爷杜畿。可以肯定的是,杜畿虽然没有写过书,但是他也非常好学,在知道乐详回来以后,他立刻请乐详做了自己的文学祭酒(教育总监),让他全权负责教化本郡。于是,河东学风大盛,河东郡的民风,也随着知识的传播,成为礼仪之乡,乐详也因为杜畿的重用,成为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