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见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章 城市见闻 (第1/3页)

    我不喜欢县城里的喧嚣,来县里读书有半年了,可是我还很难适应。清晨半梦半醒之间,传入人耳的不是那熟悉的清脆鸟鸣声,而是轰隆隆的各种车声和嘈杂的叫卖声。要是火车呜呜地一会工夫开过去还好,我最烦的就是小车司机有耐不住性子一直按喇叭鸣锣开道的,嘀嘀滴的,那声音简直就是高分贝的噪音,吵得我不得安宁,也让我没来由地烦躁不安。有时候我就想,破司机,神气什么啊,以后我长大了开比你那破车多几个轮子的,任什么高级的轿车也撵不上。可是有多个轮子的小轿车么?至少我目前是没看到呢,哎呀,大不了我自己发明,未来世界谁也说不准还会出现什么新鲜玩意儿。奶奶还没指望这辈子躺在家里就能看到电影呢。可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而且还是彩色的。想看电影、电视剧还是想听歌听戏应有尽有。奶奶总是咂着嘴说:你们这茬人啊,真享福,连遭罪是什么滋味儿都没尝过。一听奶奶这样说,我就缠着奶奶要她給我讲过去的事儿。

    奶奶话匣子一打开就从什么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0年吃低标准说起。对于那段历史,我是一知半解的,我从课外书上曾经看到过一些相关内容,但都讲得不是很具体。从***回忆中,我知道了生产队时吃大锅饭;78年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才开始吃上细粮。对于奶奶说的苞米面饼子和苞米馇子,我只看见奶奶不知道在哪讨弄回家过几回,她让我吃,我嫌啦嗓子难以下咽,所以勉强吃上一碗,最后还是偷偷地盛回大米饭。奶奶看见了便很不满意,她絮叨着:“这苞米馇子算是光溜的,我们吃那会儿破破糟糟,甚至青黄不接时候生产队发的救济口粮都发了霉,我们也得拿当好东西留着。全家人煮上一锅,稀溜的都灌上半饱饿不死就知足了。就是逢年过节也吃不上一口细粮。”奶奶边说边叹气,我素不知道主食还有过粗粮和细粮之分。对于奶奶说的挨饿,我更是闻所未闻。不由得来了兴趣听奶奶把话接着说下去。

    奶奶说那时候她家有八、九口人,队上分的口粮不够吃,她就和她姐姐去山上挖野菜,回来她母亲再就着苞米面做成糊糊,一家人分着吃一人顶多能喝上两碗。总是还挨不到晌午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因为家里人多,劳力又少,挣的工分也少,就总欠三角债。年年到秋也见不到现钱,口粮还得借着吃。

    奶奶还说她上学时候是连个本也买不起的,她母亲就用黄烧纸裁完了订成小本,再用一种黏稠度很浓的黄油浸透,然后贴上一层塑料薄膜,每写完一遍揭一遍再擦一遍。如果节省着用,那种练习本能用很长时间。晚上若是想看书,就得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书没看多大一会儿,就熏得鼻尖儿却黑。即便是这样艰苦,奶奶只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帮衬大人干活了。奶奶说那时候书读得多一点的都有了工作,而她因为没有文化,只能一辈子落在庄稼地儿里。她是那么渴望上学,挖完野菜就背着大人跑到学校的教室墙根底下蹲着偷听人家老师讲课。奶奶说到这儿我看见***眼睛里有着浑浊的光。她要我发奋读书,将来做个人上人,因为农村人就是再有钱,也让人看不起,就是皮肤都和人俩色儿。奶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男孩子要光宗耀祖,不活出个样儿来就对不起黄天厚土,更对不起八辈儿祖宗。男孩子得接户口本,得养家糊口。

    我是从奶奶那里才知道人也分三六九等,大街上有骑自行车的,有登三轮车的,还有开小轿子的,身份各异。原来他们所过的生活是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和见识的多少有关的。于是从家里人决定让我来县城里上学那天起,我就更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我要出人头地,要从农村走出来,让父母的脸上有光,让奶奶看到我这辈子人的希望。

    想着这些,这时沿街的叫卖声又吸引住了我,油条、豆浆、小笼包子!我喜欢吃油条,就着豆浆,再放点白糖,比奶奶在乡下拿大米换的硬麻花好吃多了。就是哪家招住宿生的也不常給学生买着吃,说是油条价钱太贵,早餐老吃油条收那点钱合不上。所以一个月吃上两次油条都成了我惟一的盼望。至于小笼包子,我吃一顿得两屉。两屉就得八块钱,我还吃得舔嘴儿抹舌儿。

    一次,我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路边小铺新出锅的还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我随口问是什么馅儿的,老板娘说是牛肉。闻着那香味儿,看着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