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五:夜探

    章五:夜探 (第3/3页)

合做皇帝,但以为性格可以改变,殊不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吴良辅,那伍次友学问真的那么好吗?比陈廷敬何如?”孝庄轻问。

    ***

    其实陈廷敬是康熙十四年的进士,辅佐的是康熙和雍正。顺治十六年来说。因为大清相国也这样做了。

    但不影响规范,因为他还会跟明珠交锋于雍正王朝,康熙末年最后的风云。[www.kanshU.com]

    在青史上这一段被人说是祸起萧墙,康熙的兄弟大部分因为后宫争斗而夭折了,其原因就是后宫无主。

    康熙的赫舍里皇后死于康熙十八年,正好平了三番,收回台湾。

    至于她到底死没有,如何候命难为,以下就是编故事,总之历史上赫舍里死的那年二十六岁,因为剩下二皇子,也就是康熙迟迟不废的那个太子爷,这位太子爷后世对其毁誉参半。

    本文纳兰性德死在康熙十八年,死的时候也只有三十岁,但实际史书不是这样记载。

    具体的年份属于历史悬疑,没有确实的证据,只有一个年份表。也不知是真是假。

    因为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属于叶赫那拉氏。

    所以本文做了点文章,也不算篡改历史,因为任何历史都有悬疑。

    他是宰相明珠的儿子,他的姑婆是皇太极的圣母。

    这个人传闻淡泊名利,但是任何宰相的公子都必须淡泊名利,例如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就因为听他父亲的话,淡泊名利而保住性命。

    所以说高处不胜寒以后,所谓的性格只是对外界的一种搪塞。

    后尔明珠的结果不再提了,自古都这样子,这只是一本言情小说,不必要过多校正。但总要有所校正,起码大致的规范还在。

    本文的重大事件,参与的人物,如果读者有异议,可以参照青史,落差基本很小,几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