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是要惹事

    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是要惹事 (第3/3页)

别说,配上身葱绿的长裙,确实好看。

    因为酒多了有些不得劲。李清正在犹豫要不要扑上去呢,若英却像明白李清想干什么了,一闪身便躲到书案后面去了,平时可不这样,只是今天这身新衣服可不能叫三郎扯坏了去。

    若英笑道:“三郎今日起得倒早了,适才柳七叫人送个信来呢,说是有个姓范的官儿外放做官,问三郎得不得闲去送送的,若英见三郎宿醉未醒的,已是回绝的。三郎要不再去睡睡?”

    谁说我起床了。这么大早起床像话么?不过是起来喝杯水罢了,谁叫你这小蹄子不给夫君倒水呢,当然还是回床上……等等,谁?姓范的官儿外放?几时的事情,在哪送?

    自古多情伤别离,可不是说古人就要多愁善感喜欢做林妹妹状,实在是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经常一别就是经年,一拱手天涯一方自此永别也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古人对这送别特别看重些的。

    其实现代人也是一样,别看飞机、火车、网络、手机的,沟通方法是越来越多,心和心的距离缩短了吗?咱们自己心里暗暗想想。当年把臂同游的好友,有多少人多久不曾通过音讯了?

    骑在马上迎风一吹,宿醉都给这和煦的春风吹跑了,李清打马赶得甚急,这心里更急,出门的时候还没太清醒,等到跑出一段路之后,才后悔走的匆忙没把安小哥也叫上,若英倒是告诉他柳七在东城门外送范仲淹。地名倒是有了,可李清不认路啊。

    就这么一路打听一路往前赶,等李清赶到东门外的长亭,人倒有几个,可不见柳七的人影,莫非范仲淹已经走了?李清拉着长亭外卖茶水的老汉打听呢,今儿可有人在这送行的?

    那老汉失声笑道:“官人说哪里话,这长亭日日不知多少人在此送行,就是之前才有两拨儿才走的。”

    李清心里有些懊恼,虽然不记得范仲淹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入京为相,不过肯定是在他延州抵御西夏有功之后,如今范仲淹官还小的很,估计要好多年才能到延州去,没想到这一错过,怕是要多年后才能再见面了。

    那老汉见李清又是急又是懊恼的,日日在这看人送行,这别离之情也比常人能多理解几分,忍不住出声提醒道:“官人,这送别之地不惟此处的,要是情深些,应是送到前面短亭的,何不去此地看看?兴许赶得及。”

    对啊,柳七肯定是要送得远的,李清问明了路径,上马就疾奔而去。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其实比起长亭来,短亭要寥落的多,又矮又破旧,可李清没在意这个,因为他远远便看清那短亭里坐着的两人,不正是柳七和范仲淹么?

    急促的马蹄声也惊动了亭里正黯然神伤的柳七,他也是远远的便认出马上之人是李清,轻呼一声,范仲淹听了柳七的呼声,抬头惊异的看着李清打马近前来。

    现在李清的马术与一年前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至亭前,李清一勒马,马还没停稳呢,李清一偏腿,甩镫离了鞍,冲着迎出亭外的范仲淹拱手笑道:“李清送行来迟,还望范兄勿怪才好,山野风疾,江湖路远,还望多多珍重。”

    范仲淹并没急着说话,而是对着李清深深一礼下去,慌得李清赶紧用手扶住,范仲淹却坚持完了礼,方抬头对李清说道:“范某自以为读得些书,日前便在公子面前放肆,倒还要公子莫要以为范某乃狂妄之人,今又蒙公子相送,如何敢当?”

    不用说,一瞧范仲淹的态度变得这么大,肯定是听了那些说书词了,李清狠狠指着柳七说道:“范兄切莫信那些流言,皆是这柳七搬弄的是非,稍候我倒要找他算帐的。”

    见了李清气急败坏的样子,柳七一扬脸得意的很,没法,现在就是柳七也不知道自己填的词有多大影响力的,反正现在写的这说书词儿目前点击率高得很,你管有多yy呢,yy是王道!

    送别真的没有好感觉,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多嘱咐几句吧,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再说也显得自己鸡婆。说笑大家又没心情,李清闷声问道:“不知道范兄调任何官,欲去何地?”

    范仲淹洒然一笑,“如今却是去泰州,所盐仓监官。”

    盐仓监官?叫范仲淹干这个?这也太大材小用了点。

    范仲淹却是朗声道:“向日李公子言道造福黎民不拘是何经典,今日却计较官位何名,范某倒糊涂了,莫不是李公子变了性情,要去蟾宫折桂了么?”

    李清也是不好意思,这不没话找话说么,只是我叫你范兄,你叫我李公子,莫不是看不起我李清么?

    范仲淹哈哈大笑道:“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言诚不我欺也,与三郎一会,范某受益不少,此去后必少出虚言,多做实事,虽江湖之远,亦不负下抚黎民之志。”

    “七郎,三郎,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相送之情,山高水长,范某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