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过日子的算计

    第二百七十一章 过日子的算计 (第2/3页)

的人并不多,只是可以肯定的是,秦时楼教了姑娘们如何做菜,却绝对没教姑娘们如何生火,否则若英和云三娘怎么弄得满屋子烟呢?

    嫌火不够大就使劲加柴?看来秦时楼没教燃烧原理,若英鼓着腮帮使劲对着火吹,这更是不明白空气对流原理,以后得找机会好好讲讲才行。

    李清轻轻走到若英身后,从她手上抢过了拨火棍,先把炉灶里塞得满登登的木材掏出来大半,然后将整个火堆一挑,明亮的火焰立时就串了起来,若英蹲在边上使劲揉眼睛,正在铁锅上忙碌的云三娘这时才发现李清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忙将手上的铁勺放下,招呼若英去服侍李清梳洗。

    李清冲云三娘摆摆手,抓起几根木头往屁股下一垫,继续往灶里加柴,云三娘的意思他明白,咱圣人管得宽的,不但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伟大指导思想,并且还有“君子远庖厨”的刁钻行为准则,整个一封建思想。说白了是又好吃又自己不做,当年绝食于陈蔡之间时看来还是没饿够啊。

    在水云庄的时候一来没有这个必要,二来李清也是小心的遵守着这年代地通则,否则当初鼓捣压缩饼干的时候,为什么叫安小哥把那些厨娘赶得远远地呢?那可是他的地盘,他把厨房闹个底朝天也不怕人家有意见的,之所以不想让人家看见,是怕人家鄙视啊。不是君子那肯定是小人无疑了。

    现在哪还顾忌这个,若英蹲下身饶有兴致的看着李清烧火,云三娘一边拨弄着锅里的肉羹一边对李清羞涩的笑笑,李清加了两根柴抬头说道:“三娘,如今怕是要在江宁长住了的,要不,便买上几个粗使丫鬟吧,叫你二人如此受累,是我李清行事不端了。”

    当初水云庄很缺人手的时候,李清也反对买人。这态度云三娘和若英也清楚地。李清以为现在没有人服侍,是云三娘和若英认为他李清会不同意呢,此一时彼一时。他李清怎么会迂腐到这个程度呢。

    一说买几个粗使丫鬟,云三娘却羞红着脸低头不做声,浑像个被老师罚站的小学生,而若英歪着头冲李清做鬼脸,李清觉得奇怪了,这话说错了么?

    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当然李清想着既然是谢大娘叫云三娘过来江宁,断不会不带钱的,谢大娘不是这么不会来事的人!

    谢大娘自然想着要带足盘缠的,穷家富路。何况她知道李清和若英被押解离京时,就带了些书画,张管家说了,一文现钱都未带,她心里暗责若英不晓事,便让云三娘足足带了八千贯过去。

    这可不是把秦时楼里姐妹的血汗钱掏了来,而是水云庄捣腾蒙古马发了笔横财,虽然后面开销大了很多,可毕竟宫里拨来的日用使费也不少。日子过的宽裕着呢,所以后面卖鸣玉琴分得的利润就都留在秦时楼了,那么多铜钱搬来搬去够麻烦,放哪不是放?

    文心手打组隼风手打,仅供试阅,转载请注明,同时请支持正版订阅,到起点投票支持作者。

    募捐的时候,李清也只是把收到的礼金全都捐了出去,他可占足了便宜,名声捞着了自己也没吃亏,在秦时楼里足足存放了十万贯之多,因此谢大娘让云三娘多带些,要不是因为这些铜钱实在太重,怕不更要多些。

    八千贯是什么数字,别说现在大宋一般四口之家一年的使费也就十几二十贯的,当初谢大娘买下水云庄都没用那么多,那可是在京城边上,到江宁还怕不够这三人用上个一年半载?可谢大娘没算到李清会碰上打劫的意外,更没估计到李清自鸣得意地逃亡需要浪费这么多钱!

    还有个没算计到的,就是云三娘在管钱这方面并不很在行,当然这样说有些冤枉了云三娘,人家心里急啊,三郎生死未卜,哪还顾及到钱这回事呢?

    杜大侠既然能称大侠,虽然并不穷也肯定不是富人,否则绝对不能做大侠,钱和侠气从来是冤家,甭管后世里怎么推崇商品经济,利润永远产生于别人剩余价值的剥夺,咱说的可不是酬劳,甭争,你几曾见过收工资的成大款?

    太湖里的群雄是不用付什么酬劳的,可这么多人一个月的吃喝拉撒睡也不是个小数目,这个杜先生可支撑不来,毕竟人家不是来江南做活的,另外也是若英和云三娘都心急了些,近百里江面梳头发样的过一道,得租多少条民船啊。

    就这么着,钱像流水一样地淌出去,等云三娘和若英到了江宁的时候,八千贯只剩下几百贯了,日日住客栈总不是个法子,反正是被遣送江宁,即便李清真个不在了,若英也是只能待在这的,于是又掏钱买了这个小院子,这下可真是囊中羞涩了。

    其实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