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做软饭的

    第二百七十二章 做软饭的 (第2/3页)

云庄时,为了做压缩饼干,却把厨房弄个底朝天的事情告诉了三娘,三娘倒饶有兴致的笑道:“三郎既是早对这手艺有兴趣,也罢,便由得你了,如今可不正是打饥荒么,将就着些就是了。”

    什么话这是,看不起人了!咱不就是没闹明白炒面应该先炒熟了麦子再磨么,若英这小蹄子就爱揭短,李清恼羞起来把这两女人从厨房里都给轰了出去,绣你们的花去!神气啥?等有空了咱也学针线去,未必就比你们差了!等着瞧罢,一会弄好了你们吃吃看再说。

    李清可不完全是担心烟熏坏了这两美女要惜香怜玉一番,当然,自个不能出去赚钱要*女人养着多少有些窘迫了,除了表明自己也不是个完全吃白饭的,李清对这做菜还真动过心思的。

    其实这心思放在后世里压根不出奇,随便哪个家庭主妇对李清的心思都可以鄙视几下地,就这两招还想卖弄不成?只是现在可不是后世,以前在水云庄的时候有人弄好给你吃,并且味道也不坏,加上那会子要端个身份架子,所以李清也就是想想,并没十分在意,现在总算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文心手打组隼风手打,仅供试阅,转载请注明,同时请支持正版订阅,到起点投票支持作者。

    能让李清有这般自信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咱大宋饮食文化的确可算是繁荣得很了,比如自唐朝“烧尾宴”沿袭下来的“看菜”、“看果子”,已经做得异常精妙,雕工更是绝伦,青梅上居然雕出片荷叶来;而市井街坊里的小吃更是数之不尽自有风味,但是却有一样,没有“炒菜”。

    这个“炒菜”就是指用油炒出来的菜,需要在旺火上快速翻拨出来的,放在后世里的确不新鲜,因为几乎绝大部分的中国普通家庭都是这样做菜的,可实际上咱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八大菜系,基本上都是在明清之后才形成的,就拿川菜来说,宫保鸡丁这个名称是为纪念清朝同治年间的名臣丁宝祯而起地,因为他做了太子少保,而麻婆豆腐也是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而咱大宋这“炒菜“却是极为鲜见的。

    “炒”是中国菜肴制作的一个最基本方法,但其实也是最年轻的一个种类的,就像这个“炒”字。唐朝以前压根就没有,在和里记载的宋朝民间小吃中,虽然有一些描叙也提到这个“炒”字,但实际上与后世的炒法并不相同,“炒”字古做“煼”,就像里解释的那样,“煼,熬也”。从字面上看根本就没有使劲翻拨的意思,不过对后世那些炒股票和炒房地产的人来说,倒是很有些启迪意味,炒啥?熬吧!

    还可以从宋朝流传下来的一些菜谱里见端倪,比如南宋林洪的中记载地一百多种菜肴烹饪方法中,提到“炒”字的有三个,其中有一道菜叫笋蕨馄饨,方法是“采笋蕨嫩者各用汤灼,炒以油,和之酒、酱、香料。”从这就可以看出,和后世的炒菜就是两码事。

    既然是熬的意思,那为啥不干脆叫熬不叫炒好了?这要少害多少人啊。据说炒中石油股票能发财。结果跑去一大堆人和钱,你要是叫人去“熬”中石油股票发财,怕是就没几个人会上当了。

    可甭管是熬是炒的。反正李清在大宋就没见过像后世里那样的炒菜,虽然他手艺的确只能算一般般,可没见过的东西那才叫一个稀罕,因此他才自信心满满的,露一手叫这两丫头片子瞧瞧,咱这吃软饭也要吃个新鲜味道出来!

    虽然现在这厨房与水云庄是没法比了,不过若英和云三娘也是费了些心思的,谈不上奢华,可桂皮、八角、豆蔻等调味品倒是齐全地,李清揭开锅盖一瞧。里面煮着一大块带骨的猪肉,这兴许是照顾他李清的喜好,不过也能说明云三娘是在精打细算了,要放在汴京那会,谁吃猪肉啊?也只有李清这个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