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

    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 (第3/3页)

指挥得动;何况他们对蜀汉未必忠心,所以绝对不成。”

    “益州人也不成。当时先主刚刚平定益州,又实行比刘焉刘璋父子更为严苛的刑法,蜀中人心不向蜀汉,所以也不能用。这样算来算去,只有先主旧部以及从中原南下寄居荆益之人可以镇守荆州。但这样的人中又有几人比关羽更有才能?武侯要镇守成都管理政事,法正协助先主谋夺汉中,张飞赵云等才能还不如关羽。”

    “父亲以为,武侯未必不知关羽不适合镇守荆州,只是也无更好的人选。所以此事不能算作武侯的失误。”

    文垣点点头,说道:“儿子受教了。”

    “不过你能想到这点很好。不论是治国理政或是用兵打仗,派出合适之人做合适之事最要紧。当然,先下朝廷人才济济,不至发生蜀汉无人能驻守荆州之窘境。”允熥又道。

    文垣又点头答应。允熥开始点评朱褆的话。“武侯事必躬亲,而且身后事安排的不算好,这确实是一大问题,但若说是武侯最大的失误太过了。原本武侯也是打算放权的,可头一次放权就遇到马谡兵败街亭,之后更加谨慎也情有可原。”

    “而且,你小子提出这点是站在后主的角度,想着若是属下有一类似武侯之大臣偷懒吧。”允熥又笑骂一句:“作为国君不必凡事都亲自处置,但可不能如同后主一般。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你岂能知晓手下得用的大臣是武侯是王莽?万万不能学蜀后主。”

    朱褆也表示受教。允熥又继续点评文圻的话。“文圻,你的想法也不算错,但父亲认为属于细枝末节。当时武侯要提拔培养人才,首当其冲就是马谡。即使街亭之战武侯没有任用马谡,之后多半也会任用,总不能指望马谡首战侥幸取胜。而且提拔培养人才并无错误,马谡名声显赫,提拔培养他更不算错,所以父亲以为这不算大过失。”

    “元正,你的想法让叔父大开眼界。叔父知晓益州士人与蜀汉离心离德是蜀汉覆亡最要紧的缘故之一,但却没想到冤杀常房之子恶果这样大。无论何时人心向背,尤其是读书人与士绅与朝廷的人心向背最要紧,所以说此事是武侯最大的失误也不算错。”

    “可叔父仍然认为,益州士人是否忠于蜀汉不仅仅是这一件事,而是许多事情累计而成。这一件事对人心的影响不算十分大。自然,这许多抑制益州士人之事也能视作同一类事情,但终究不是一件事。”允熥说道。朱裪就这个问题与允熥又聊了几句,最后表示了对他教诲自己的感谢。

    允熥又一一点评了其他的意见,最后对文垠笑着说道:“文垠,你的想法,正是父亲的想法。”

    说完这句话,他换了口气,对在场所有人说道:“适才吾点评元正所言时说过,人心向背非常要紧,而人心向背与大义名分也很有关系。武侯一出岐山,陇西三郡随即叛魏,与蜀汉有正统之称也有关系。等到后来蜀汉承认孙权为帝后,蜀汉再无资格自称正统,岂还有魏郡叛魏投蜀之事?”

    “剩下吾要与你们说的话更加要紧。”允熥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正统之名也不是不能丢,若是即将倾危之际,或有极大的好处,正统之名也不必非要坚持。可蜀汉丢了正统之名,得到了何好处?不过是蜀吴两国盟约更加紧密。但蜀吴两国盟约再紧密,也绝无可能齐心协力北伐魏国;两国关系再差,吴国也不会派出大军攻打益州。所以蜀汉失去了正统名分却可以说一无所得,所以吾说这是武侯最大的败笔。你们以后就封后也要记住这一点,不能随意丢掉大义名分。”

    “儿子/侄儿受教。”在场众人大多真心实意的答应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