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7:帝国最黑暗的年代

    番外7:帝国最黑暗的年代 (第3/3页)

重商的国家;昭帝在大力发展工商业时,也多次提到过管仲,而且亲自在国子监与五城学堂讲课的时候讲过《管子》。”

    “但我们同样不知道为什么昭帝会鼓励工商业发展,实际上,工商业大规模发展对于封建统治是不利的。史学家提出了重重观点,但没有得到公认。”

    允笑了笑,继续看。“……,不论如何,在昭帝在位时期,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从复兴历30年、洪武三十年的3%迅速增加到20%,接近南宋的最高比例;关税总数从复兴历31年第一年开关的不到两百万贯,至复兴历36年已经超过五百万贯。当然,这与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印度的征服以及与拂国家的直接贸易密切相关。总而言之,由于需求大增,以及制度的松动,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

    “昭帝还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常山公主的丈夫虽然是举人,但出身商人世家;孝诚章皇后(文垣的老婆)出身的家族也是商人世家。仅凭昭帝的这两个安排,就能够看出商人的地位提高到了什么程度。”

    “昭帝最后一项重要改革是税制改革,从太祖时期的以收取农业税为主,改为收取工商业税为主。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改革。虽然当时每县只有几个税吏征收农业税,看似没多少成本,但实际上收取农业税的隐形成本很高,只是都被转嫁到了势力弱小的地主和自耕农头上。这就导致即使不发生大规模灾害与战乱,土地也会逐渐集中到势力强大的地主手中。昭帝利用短时间人少地多的情形实行的小农庄制度只会延缓这一进程,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而且昭帝收取农业税的方法也很正确。关税是很难逃脱的,所以制定税率足额收取;城中商铺很难确定营业额,所以按照售卖货物种类、店铺面积定额收取。这就保证了工商税的收取效率,使得政府每年得到的税赋能够逐渐增加,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章帝、睿帝继位后,也没有改变昭帝制定的政策。睿帝末年,城市人口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40%,工商业税赋已经占到了全国总税赋的75%。”

    “按照拂一位社会学家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帝国的经济基础已经与上层建筑不一致了,急需变革,要么是改变经济基础,重新变成以农业为主,要么改变上层建筑,将商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家纳入统治阶级。”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资本家被纳入了统治阶级。实际上,因为昭帝的改革,包括设立皇帝、皇族与贵族共享利润的重工业工厂,而且重工业工厂的利润也超过了贵族在乡下收取的地租;以及大肆提高资本家的地位,使得贵族并不反对工商业而且早就与资本家有所勾结。成帝在位时,他们彻底勾结在一起,组成了新的统治阶级。部分不赞同这一点的贵族失去了权势,被边缘化,甚至被废除了爵位变成平民。”

    “儒家学说,包括昭帝提倡的新儒家派别明礼派也被排斥了。资本家的目的就是赚钱,岂会允许儒家这种将他们视为‘五蠹’的思想流传?更不必提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得到更多自由的工人,与儒家更是死敌。”

    “这时报纸已经出现。资本家在全国所有的报纸上揭露儒家阴暗的一面,揭露孔子当初做过的违背他观念的事情,抹黑儒家;又减少科举考试中儒家内容所占的比例,更多的考核有关《管子》的内容。”

    “在资本家的攻势中,儒家迅速败退,资本家完全掌控了舆论,再加上他们先前就已经控制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完全掌控了国家。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帝国最黑暗的年代,就此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