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行千里走访英才 显高才震惊天下2
第三回 行千里走访英才 显高才震惊天下2 (第1/3页)
第三节
大宋隆兴十七年九月,围着大宋转了将近一圈,一路上交往之人甚多,为了不让人容易猜测身份,赵惇又自称为虞景。
就算上父皇又多给的半年,留给赵惇的时候也只有两个多月,他便带着大家往回走。此次外出,看到了大宋民间真实的情况,赵惇的心中实在不安,又有些振奋。
不安的,是在大宋这样一个号称“天下第一富裕之地”的国家,百姓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还是贫苦不堪;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兼并的情况逐渐严重,好在大宋历来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作坊分流了不少人口。
振奋的是,就算如此的贫苦,但得到了二十年的休养,善良的百姓们却大都感激朝廷的仁政,觉得已经比过去好了许多;而且,一路上遇到的百姓,大部分还心心念着要收复中原,重新回到祖宗留下的土地上去。如果能收复河山,就算再苦再累,百姓也愿意忍受。
不少地方的百姓还组织起了带有自发性质的军事集社,平日请一些有军事修养的老兵来传授一些军事学识,教后辈习武强身。连两位随行的文士都感叹,谁说南人懦弱无用、没有血性,看看这些居安不忘思危的百姓,就知道宋人也有铁血的一面。
对已经过世的虞允文父女,善良的百姓们评价统一的很,除了好、还是好,并没有半点的非议。不少地方甚至在皇后虞水灵的祭日过起了女儿节,祭祀在他们心中已经成神的皇后,祈求皇后保佑自家的女儿幸福、安泰。
路过当年几乎是全城皆毁的镇江,赵惇特地停了下来,带了同伴们前往朝廷于十年前修复镇江城池的时候,特地下旨建造的“旌忠祠”,向为国捐躯的镇江吏民百姓们上香,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离开“旌忠祠”之时,他们无意之中听到旁边有人在议论,说镇江新任知府辛弃疾为迎接儒家大师陈亮,正在城郊北固亭举行宴会,不少士林中人都赶去参加。
旁边的杨析先想了起来,给这位皇太子带着跑了这么久,身上的礼仪、规据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只顾高兴的叫了出来:“我知道了,陈亮大师就是那个总和朱熹唱反调的狂人怪胎!坚决要求北伐中原的‘疯子’陈同甫。”
“是他!”赵惇也想了起来,微笑着点头:“镇江新任知府辛弃疾应该就是他的好友,那位敢在金军大营中,以数十骑闯营擒贼,最终安全归来的稼轩先生。我还记得他当初所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简练质朴、通晓明达。这两位都是我大宋的志士,难得今天能在这里见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时节已进入初秋,江南大地处处仍然是锦花盎然,林木繁茂。天色已近黄昏,位于长江岸边高坡上的北固亭内外已经坐无虚席。一个身材瘦攫、却不失风雅的白袍男子,正和另一名身材高大、肩宽背阔,腰间佩有一块温润的美玉,身着蓝衫的中年人在互相谈笑。
外圈站立着的众人正在传看着几厥词,明显是刚刚才做的新词。很快,手脚麻利的岳义靖就从一名文士的手中要了一份过来,递给赵惇。
赵惇很快扫视了一遍,眼睛立刻就被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给吸引住了,不觉轻声念了出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好词!”一边的何兴刚刚听完,便脱口赞了一声。
何月却听的不太明白,有些疑惑的问道:“这厥词里说的是什么?我不是太明白。”[www.kanshu.Com]
赵惇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摇了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