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大手笔整顿军政 争平等终结国耻4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五回 大手笔整顿军政 争平等终结国耻4 (第1/3页)

    第七节

    论战之后,公开反对恢复中原和进行变革的声音从此消失。就算有人对变革不满,大家也是就事论事,不再仅仅是以祖宗规据或是传统来进行反对,至少在反对的时候言之有物。

    本来在朝野弥漫着的死抠儒家经典,蔑视实务、农商的空气渐渐散去,空谈性理的所谓“清谈君子”没有了市场。

    借着临安杂术讲座火爆的盛况,皇太子随即宣布:在京师临安设立国家级别的临安公学,该学校专门负责教授“杂术”。一般学子只要能通过临安公学的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学校学习,在学习期间待遇和太学、国子监、临安武校学员待遇相同。朝廷及各地官府与杂术相关的官吏在升职之时,都要到临安公学接受培训。

    临安公学从此成为了大宋科学技术的集中之地,无数从它这里毕业的学子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播开来。之后,在它基础上设立的临安公学院成为了大宋先进技术的研究核心,尤其是军事技术。

    金和西夏、西方吐蕃各部都想得到临安公学院的研究成果,环绕着临安公学院也成为各国探子们斗智斗勇的舞台。

    随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军队中的军制改革进行的较为顺利,中央的整个军事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这是大家争议较大的一块。

    自高宗收取兵权以来,军队由朝廷掌握,又基本回到了原宋朝的旧体制上,高级将领无法直接领兵,一遇战事,所有大臣都有权参与讨论,决定领兵大将、军事决策权,然后由皇帝决定。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彻底消灭了将领拥兵对皇权的威胁,也使得权责明确,可以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弊端也很明显,“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让将领如何指挥?这样的军队很难有战斗力。

    尤其是遇上没什么军事素养又喜欢干预军务的皇帝和文臣,有时,甚至以没有军事经验的文臣和士家子弟领军打仗,这仗就没办法打了!

    经过此次调整,兵部成为处理日常事务、人事、后勤的机构,没有对军队的直接管理权;设元帅府,高级将领平时在元帅府任职,管理军队的训练和调动,方便将领熟悉各支部队的特点,战时元帅府节制诸军、统一全国军事战略指挥,但不得干涉政务;枢密院最终成了专门的参谋机构,负责平时的情报、战事的建议,对军事指挥有制衡之权。

    调兵权还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一旦指派了高级将领担任战场的指挥官,同样派出谋士团作为协助,战场指挥权从此下放到负责指挥的将领手中,不再由皇帝干预。

    宰相和中枢官员平时可以通过兵部任命、罢免将领、各级军事官员,制定军事法规来调整军务,但不能干涉具体的军事指挥,彻底取消了文官对战事进程的干预。

    在宋朝原来已经制定的《赏罚格条》基础上,再由朝廷制定全面的军法,保证军队训练和后勤,以打造一支既忠于国家,又可以决胜疆场的军队。

    最后,太子赵惇决定:在兵部设军法司,各部的军法官员由兵部直接派出,他们的升迁由兵部考核,各级将领不得干涉,下一级军法官向上一级负责。军法官在各军中都有着绝对的权威,依军法处置将士,就连主将也不得干涉;但一旦他们徇私枉法、或是处置错误,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临安武校下面,恢复仁宗、神宗时曾经设立中央和各府两级武学,实行“武举”、“御试”等制度,培养各级将领。未来将领、谋士、士兵也由各地方武学按兵部所定的标准负责选用,一旦进入军队,可以保证得到稳定的军饷用于养家,立功后也能得到较为丰厚的赏赐,以此逐步改变军人被过度轻视的传统。

    在上述基础上,改变整个官方关于军事的工场,所有关于军事的工场都转由兵部控制,工场中的工匠身份提高,不再属于贱民,立下功劳的工匠也有可能得到朝廷所赐的官身。而且,兵部有权调用拥有新技术的工匠。

    另外,在临安公学中设立临安公学院,加强对宋朝相对领先技术的管理,以保证火器等制作方法不为外人获取,并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