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阻金军威震南北 巡边境重遇忠臣1

    第七回 阻金军威震南北 巡边境重遇忠臣1 (第2/3页)

说到这里,赵惇加强了语气,一字一顿的说道:“故辽与大宋并不是没有仇恨,如果,耶律氏要视我大宋为敌,还想报当年所谓的‘背后一刀’之仇,本宫不会手下留情!将来大宋北征大金的时候,也决不会给自己留下一个祸患。你回去之后转告你哥,就说是本宫的意思,让他想清楚了,是选择与宋为友、还是与宋为敌。本宫从来不强求于人,为友为敌全在他一念之间。大宋和金之间的确会有生死一战,但本宫绝不允许金灭亡之后,再出现一个新的敌人!”

    大宋隆兴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得知金军的确已经退兵回去平叛的消息,拖延了不少日子的大朝议终于举行,在京有资格参加的臣子基本全部到齐。

    外出巡视的皇太子赵惇仍然没有还京,自然也就无法参加此次朝会。

    朝议一开始,就有臣子出列,批判军制变革更改祖制,会导致国家不稳;支持变革一派的臣子自然马上反驳,大殿之上,又呈现出这段时间已经难得一见的臣子们争吵不休的状况。

    天子赵昚干脆旁观,肃郡王赵适等支持皇太子的宗室和位高权重的重臣们,一开始并没有出言反驳,似乎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得已沉默下来。

    等臣子们都说的差不多,一直作壁上观的肃郡王赵适方才起身,向天子一礼:“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天子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爱子是如何改造自己这个素来温和、甚至有懦弱的长子的?他如今的变化,连自己这个父亲都很难接受,居然学会挖坑等人跳了,这些文臣们只怕还没反应过来。

    或许,正如爱子所说,他们兄弟为的都是振兴大宋、光复河山!孩子们能如此同心同德,身为父亲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适儿,有什么话,你尽管说吧。”

    “大家说了这半天,归结到一起,实际上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武人不可信!和祖制没什么大关系。今天大家都敞开来说清楚,何必再遮遮掩掩的。”赵适板着脸,冷冷的说道,然后扫视了一下群臣:“既然有这么多臣子无法信任我大宋将士的忠心,那倒也简单,干脆下令解散军队,这不就没反叛的危险了?如果有了战事,诸位大人自己上阵抗敌,或者大家一块儿等死,那不更加的快捷、简单。”

    众臣顿时哭笑不得,不得不佩服皇太子殿下的能耐,连过去从来严守规据、礼仪的肃郡王,都给他带的学会说油儿话了。

    左相留正出列,向肃郡王拱拱手:“肃郡王殿下,哪有国家不养兵的道理?大家只是要把武将反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已,并不是绝对不信任将士们的忠心。”

    “可能?左相干嘛不直接说‘莫须有’。”赵适自从管理监察台以来,亲眼看到了过去他一直比较亲近的文臣们背地里的手腕和贪婪,对原本认为是国家依靠的士林之人也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的赵适,自然不会再完全信任朝中的守旧文官,对那些一心偏安之人更是反感:“文武两道都是国家支柱,理应一视同仁,以任何一方为贱都不可取。如果说要做预防,那诸位也不例外。你们谁能保证,万一家国有事,你们中就没有一个人背叛朝廷?如果诸位真能保证,本王倒是可以劝说惇弟,从此放弃军制变革,不知诸位有没有这个胆量来担保啊?”

    一帮子守旧文臣相顾无语,心说原本亲近士林、敬重儒学的肃郡王怎么现在也和皇太子赵惇一样,非要把素来低文人们一等的武人和自己同等对待。

    第二节

    右正言尹穑出班,上前说道:“肃郡王,您这话不完全对。金朝迪古乃反叛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如果不是武将,手握重兵,又如何能够夺取帝位?武人手中有兵,对国家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威胁。”

    “我大宋是国家养兵,军制变革中并不是没有对军权的制衡,不是放任不管。而大金立国是沾了原辽朝君昏臣庸的光,直到现在,还保持着分族治理的方法。迪古乃能够反叛并获得成功,和完颜一族的部民制度有很大关系,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武将。”

    赵适淡淡的回答了尹穑,然后向旁边的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权直学士洪皓一指:“洪大人最了解金人的这种情况,就请他来说说,金人军制与我大宋不同之处。”

    “肃郡王说的有道理,金朝军制与我大宋完全不同。女真人直到今天,还以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为基础。‘猛安谋克’部民是父子相继,除非主子死光了,否则连大金的皇帝也无法插手,这原本是阿骨打设计的制衡之策。迪古乃能控制阿骨打一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