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谢一顿大餐万赏)

    第十一章 (感谢一顿大餐万赏) (第2/3页)

小了一点,百万之人,生活环境实在太差。

    这些党项人的青壮,还大多在大夏国内当兵,此时更是有五万多人远征万里之外。

    所以郑智也是适当安抚一下这些党项人,往草原移民是其一,但是数量都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往高丽移民便是其二。甚至一些功劳较大之人,也可以直接带着家小定居在河间附近。

    划界谈判,便也只是郑智意思的传达。

    半岛北部山区,皆属于辽阳府下管辖,已然就是大夏之国土。这些地方郑智觊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半岛北部山区,物产丰富至极,光是煤矿就难以计数。

    半岛南部,却是也划出来三个道,给了党项人定居。高丽之国,几乎缩水了三分之二,唯余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还要年年朝贡,往辽阳府缴纳一定的赋税。王室继承,也要获得大夏的认可。

    郑智也慢慢摆脱了一种天下大一统的思想,开始了更为务实是外交政策。

    外族之人,能不要就不要,因为每一个外族子民,现在看起来可以当奴隶来奴役,往后却是会成为负担。大夏之国,显然不能把所有人都归到自己国家之下,为国家增加无穷无尽的负担。大夏之国,只需要对中华子孙负责,即便是党项人或者契丹人这种民族的融合,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显然人并非越多越好。

    外族之地,能不要的,也尽量不要。这个时代,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是土地,没有资源或者地缘优势的土地,也就没有必要去争夺。

    无主之地,如澳洲,如广阔的美洲大陆,也只需要大手一挥,在地图上圈下来即可,往后的开发,便由后人慢慢去做。便是非洲大陆之地,也只要矿产,不要人民。

    因为管辖问题,其实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占资源是其一,占地缘优势的地方是其二。往后子孙繁衍的储备空间,澳洲美洲,已然足够。因为这种地方相对而言孤悬海外,不与别人接壤,将来也会为子孙后代少去许多麻烦。

    还有那广阔的西伯利亚,直至北极。也不过是地图上的一道边界线。此时开发起来,也是困难太大。将来住人,其实也不是合适的地方。资源便是唯一的考量。

    草原都护府,也在忙碌。因为草原之地,部落太多,地域广阔,便是每个部落的登记,都是一件繁重的事情。期间自然也夹杂着大小的战争。

    草原东北室韦人,也面临着帝国的统治问题。如今对于草原的统治,便是真正的统治行为,再也不似当初那种名义上的管辖。带来的反抗力量,自然是不小的,很多时候也就唯有刀兵相见。

    其中达旦人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草原作战,达旦骑兵便是首当其冲。无数的铁甲与兵器,草原都护府似乎如做了傻事一般,极为慷慨的就给了达旦骑兵装备。

    达旦人倒是喜出望外,战争也是极其卖力。

    却是不免也有人多想了一些,以为自己是卧薪尝胆,以为自己聪慧高明。战争卖力,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良军械,待得军械足够的时候,兴许可以不用再对汉人卑躬屈膝了。

    长久的时间,总会让人忘记恐惧。

    一些新的部落头领,往往都熟读诗书经典,潜移默化之中,多少都仰慕王化,慢慢与汉人亲近。一些长寿的老头领,子嗣大多都在燕京上学,自己却只觉得屈辱,一心想着加强实力,自立一方,倒是也无可厚非。

    也是汉人在草原深处,并没有多少大军,主要仰仗达旦人作战。

    郑智也知道这件事情不那么妥当,但是此时也唯有这般是最好的办法。待得岳飞把女真人的事情解决之后,这草原都护府,便会进驻大量精锐。保持几十年兵威不减,草原便也就彻底鼎定下来。

    几个中年书生带着不少的银钱,结伴从古北关口而入,古北关口早已又成了一条交通要道,甚至也修缮一新,再也不是十几年前大战之时的残破模样。若不是郑智要保留这处历史遗迹,兴许此时古北关口都被拆了。

    几个中年书生,十七八岁的时候被迫离开的汴梁,从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