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穿破大清13

    第162章:穿破大清13 (第2/3页)

   现在“索米”当道,给冲锋枪士兵再大批量装备“托卡列夫”的价值就不大了。

    P-38与“索米”都是用9×19毫米手炝弹,其改进型P-1一直在产,让工厂生产原版,直接下订单就行了,用13发弹匣的“勃朗宁”M1935加以补充,应该足够了。

    在轻重机枪方面,幺鸡决定抛弃笨重的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因为比起气冷的款式,这东西实在是过于了落后了。

    2.5品大人决定给他的狗腿子装备比利时的FN-D型轻机枪,它是1930型的改进型。

    于1932年定型,字母D来自法语Demontable,意思是“可拆卸”。

    这是因为FN-D型轻机枪的枪管有快速拆卸能力,便于射手迅速更换过热的枪管。

    与ZB-26捷克式轻机枪类似,FN-D也是结构紧凑、质量可靠、保养便捷的轻机枪。

    只不过前者是上方装弹,硕大的弹匣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了射手的瞄准视线。

    而后者的弹匣在下面,和勃朗宁BAR-1918A2轻机枪一样,就没这个问题了。

    虽然使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子弹,但幺鸡向德国买点就行,花不了多少钱。

    顺便让汉斯们老家的工厂制造一批使用7.62毫米R弹版本的FN–D轻机枪。

    原版二十发的弹匣有点少,大菠萝的设计师可以将其改成三十发的款型,这很容易。

    幺鸡有心把轻武器的子弹口径都变成7.92毫米的S弹,步枪自然也换成毛瑟系列。

    不过转念又一想,大菠萝那边制造的八十年代版“莫辛-纳甘”虽然参数指标与二战前的一样,但质量绝对会好得多。

    那就完全没必要用毛瑟步枪了,再说以后要是量产使用R弹的PKM机枪,岂不是要再改回来?

    只要在甲午这边的弹药口径与联盟时空一致,自己随时可以得到大菠萝的鼎力供给。

    所以还是一步到位好得多,免得兵工厂还要为了这点屁事,翻来覆去地折腾。

    通用机枪选择“勃朗宁”-1919A4,重机枪自然是一直用到后世,经久不衰的12.7毫米“勃朗宁”M2式。

    1919A4使用的是7.62×63毫米尖弹,要改成用口径的R弹版本。

    眼下没有这些“外来物种”,为了弥补火力空白期,幺鸡就直接向德国定一堆原版“马克沁”,算作应急之需好了。

    能吐弹丸的东西里,鬼子的89式掷弹筒很给力,全炮重2.7仅公斤,有效射程却高达500米。

    不但重量很轻、襙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班一级的战斗单位的火力输出。

    副将大人将十只金汉斯编成一个步兵班,每班正副班长,及另外两名战士,装备“索米”冲锋枪。

    一名大壮配备FN-D型轻机枪,副射手与另外五人的主武器均为“莫辛-纳甘”。

    每排编有三十七人,含一个由四只牲口组成掷弹筒小组,携弹二十四枚。

    全连140人,下辖三个排,另配有两个四人火力组,装备一门60毫米迫击炮和一挺12.7毫米重机枪。

    迫击炮的仿制目标便是华夏31式60毫米型,原型便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