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留一条路 繁杂内事(二合一)

    第三章 留一条路 繁杂内事(二合一) (第2/3页)



    裴旻又让王维将张九龄、李林甫、王昌龄、王之涣、牛仙客、高适请来,询问他们境内的政治情况。

    张九龄是裴旻麾下的第一文臣,率先道:“公子东去这段时日,我们与之前拟定的方略一般,以推广文治为主。这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是少伯,等会由他向公子禀报。”

    裴旻看了王昌龄一眼,点了点头。

    张九龄续道:“除了推广文治,就是疏勒河的引导。趁着冬季农慌,在下召集了瓜州、苏州百姓,分别开了一条溪流,引水入瓜州、肃州,以补给两地的用水之需。因时间紧迫,在下申请调用玉门军协助,正好赶上今年的桑麻种植。”

    “还有凉州各地道路的修葺,这方面凉州一地的豪绅出力颇多。他们各自出资,招募民工修路,将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五州之地都修平加宽。还一并上表,要协助修一条通往伊州、西州的官道,希望得到国公的支持。钱财方面,豪绅已经筹措的差不多了。我计算了一下,以豪绅他们募集的钱财,我们无需向朝廷申报,凭借自己的府库加上那些募集的银钱足以。”

    裴旻笑道:“这么好?我记得当初向他们要钱,可跟要命一样。”

    张九龄道:“全赖国公的威名所致,各方豪绅不是没有钱,而是舍不得。历任官员莫不是开口募捐,然后拿着钱,不干事。国公不一样,直接解决了河西境内的所有匪患。这马匪横行之地,变得几乎无马贼立足余地。偶尔少数贼寇入侵,也未封常清、张孝嵩、崔希逸三位将军歼灭。豪绅们对国公现在是信心十足,相信国公能够护住他们安全。这修路,既得名望,又能方便他们做生意,提高效率,还能讨好公子这样的大人物,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他们哪有不乐意的。”

    裴旻笑道:“此事子寿你自己看着办,注意了,修路可以,不能劳民。通往伊州、西州,沿途有不少的荒漠,想要修葺一条路,绝非易事,要慢慢来。另外,你抽个空,将这些豪绅聚起来,我跟他们见一面,以表感谢。他们出了钱,我们也不能不做作表示。具体时间,你跟摩诘商议。”

    “是!”张九龄一口应诺。

    “对了!”裴旻想到了自己的知己好友颜杲卿,问道:“蒲昌县现在的情况如何?那些高昌遗民可否有所改变?”

    裴旻问及此事,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牛仙客、高适几人个个眉飞色舞,一起表示裴旻眼光毒辣,将好刀用在了刃上。

    最了解情况的高适说道:“年前属下去了一趟西州,路经蒲昌,得知了一些情况。颜县令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将蒲昌县衙所有囚犯的卷宗过目一遍,除了真有大恶之人,所有可以饶恕的,一并宽恕。同时大改前任遗留下来的弊政,选择了以宽来治理这些遗民。宽民力、不妄杀、贴近民众,通过这三步,颜县令获得了县中百姓的认可。”

    “同时颜县令还不住结交高昌遗民,只要对方得人心,不论僧、道还是巫医都在他结交范围之内。一边友善对待高昌遗民籍官员,一边提携有思想有抱负的高昌遗民。以高昌遗民来治高昌遗民,自己暂时居于幕后,不过短短小半年,以初步获得成效。”

    张九龄赞许道:“颜县令步步为营,相信要不了一年,潜移默化之下,这些高昌遗民将会真正的成为我大唐子民,接受我们的统制。”

    裴旻闻言,也笑得合不拢嘴,由衷为自己这兄弟赶到高兴。

    征服一地容易,但要使一地归心,真正成为大唐的固有领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让颜杲卿在这些高昌遗民身上吸取一点经验,等到日后他攻打下拜占庭国都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帝国的大马士革之后,可以任命他为地方长官,让他收西方人的心。

    张九龄继续说了一些事情。

    作为拥有宰相才的他,张九龄将河西一地的民政要事,处理的是井然有序。

    王昌龄、王之涣也在裴旻不在的这小半年里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令得河西掀起了一阵文士之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