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诸侯乱,何去何从

    第三五六章 诸侯乱,何去何从 (第2/3页)

    有一句潜台词是:你看那董家子,不费吹灰之力,打下了诺大的关中。

    周瑜是什么人?

    怎么可能听出孙策话语中的惆怅之意。

    微微一笑,“怎么,可是感觉比不上那武功侯的成就吗?”

    说这句话,孙策当场翻脸,说不定还会拔剑出来,一砍了。

    但是周瑜说这话,却让他只是叹了口气。

    周瑜说:“小时候,我曾在阳见过武功侯……呵呵,说实在话,当时第一个印象是:这天下间,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家伙?可是后来听人提起他做的事情后,我又觉得很崇拜他。还立下了一个目标,将来能成为像武功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

    孙策微微一蹙眉,没有说话。

    “后来,我慢慢的大了,才知道我这辈子,都无法和武功侯一样。他能在乱世中崛起,依靠了诸多的机缘……而那些机缘对我们而言,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时势造英雄。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若无黄巾之乱,武功侯也就不是武功侯。”

    孙策诧异的扭头,看着周瑜。

    “伯符,我的意思是说。你大可不必拘泥于仇恨,非要和武功侯比试高低。当年伯父战死,也没有谁对谁错的区分。你要报仇,我不反对。可是如果你拘泥于那私仇。而失却了平常心,到最后只怕会一事无成。大丈夫不拘小节,方能成就大事。我们只需要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至于那结果会怎样,就随他去吧。”

    周瑜说着。手指城外萧条地景象。

    “你莫要看今日的历阳萧条,可待到明年此事,又是处处洋溢生机。只看你我!”

    孙策用力的点头。“公瑾此话。却是实在。”

    “呵呵,也非实在……我曾听武功侯早年在阳做过的一首诗。虽不甚华美,却别有韵味。那时候,武功侯不过是一大将军府中的兵曹,还比不得你我现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将其赠与伯符。”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孙策似梦呓般的呢喃,片刻后蓦地放声大笑起来,“若无公瑾,我又钻了牛角尖。”

    周瑜的笑容,却收拾了起来。

    “伯符,如今还不是我们笑的时候啊……我们虽得了江东四郡,可依旧步步维艰。荆州刘表蠢蠢欲动,徐州刘备,虽与我们签订了协议,却也不足依持。当务之急,你必须要抢地先机,占据大义。向朝廷请封,而后再出兵,则师出有名。”

    孙策一怔,“公瑾的意思是……”

    “我们应该向许昌上疏,请求皇上给予你扬州刺史的职务,而后就可安稳发展。”

    “正当如此!”

    汉帝在许昌,在曹操的手里。

    虽然说董俷那求贤令中,把奉天子以令诸侯,改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地确是有些影响。可对于诸侯而言,谁又会在意这些?汉室早就没了威信,诸侯所要的,不过是一纸封令罢了。更何况,曹操也需要孙策在江东,牵制住刘备不是?

    “可是,如果曹操不肯,怎么办?”

    “怎么办?”

    周瑜一笑,“如果曹操不肯答应的话,我们就派人前往关中,找那西汉王上疏。”

    ******

    《孟子-尽心》中,曾有过这么一句话:春秋无义

    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渐渐降低,很多有势力的诸侯,依次采用‘抰天子以令诸侯’地方式展开战争。打着勤王的旗号,事实上是要取得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

    所以孟子就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意思是说,整个春秋时期,没有一次战争是真正意义上地正义。只不过是看谁做的更冠冕堂皇,谁做的更加不露声色。若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倒是有地。

    自董卓死后,整个关东地战事,颇有回复春秋时地意思。

    曹操在没有迎奉天子之前,袁绍自封大将军,把冀州经营的宛如一个小朝廷。

    刘备得了沛国王刘宣地支持,也是以汉室宗亲的名义,不断分封。

    虽然大家都承认那许昌皇宫里的汉帝,可是谁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去尊敬那位皇帝?

    反倒是那个被汉帝一直处心积虑想要杀死的西汉王刘辨,在占据了关中之后,曾派人前往许昌。不过他不是表示臣服,而是以一个哥哥的身份,送给刘协一份生日礼物。

    当然,这一举动自然会有五官衙门的属官,昭告于天下。

    至于汉帝刘协是什么反应?就不得而知了……据小道消息说,那天刘协把书房里的花瓶全都给摔碎了,而且是整整一天,缩在屋子里没有出来,连晚饭都没吃。

    薰俷正在整理行装,准备前往朔方视察。

    鲜卑大军果然如徐庶所说。在集结了两个月后,终于散开,回归到各自的部落。

    但是和连并不是傻子,对受降城、朔方等地的行动,极为警惕。

    所以,徐庶献计,请贺齐分兵袭扰。你不是紧张吗?太简单了,我让你更紧张。

    袭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麻痹和连的神经,以捕捉最佳的作战时机。

    薰俷决定去看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