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蚀天
第四十五章 蚀天 (第1/3页)
第四十五章 蚀天
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伸手进水里『摸』索一番,察看鼎身铸纹的Shirley杨已经有所发现,她让我蹲下来看鼎上所铸的图案,我依她所言看去,只见鼎身分为八面,都有阴痕,看来铜上曾嵌以金丝,年久金脱,形成了一片片凹陷的图形,详细地展现了恨天氏死后入葬升月的情形。
我们只看了一小半,便已恍然大悟,回头看了看那一排古尸,原来他们死后还没来得及正式入葬,而是停留在此准备等候满月降临,看来还没到“奔月求长生”的一刻,海岛上的古城就陷入了海里,幸存的遗民如星烟流散,沦为了蛮居海上采珠捕鲸为生的“疍人”。
我正要转去看铜鼎背面,却听明叔在鲸骨化石的口前招呼我,我只好转身退回几步,问他这老没出息的又有什么事情?明叔抹了抹头上的虚汗对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墓室中这几位女僵人的肚子里,怎地藏着些缺胳膊少腿的死孩子?”
原来明叔等人在鲸骨外提心吊胆地守着,见墓中排着的一列尸体盖在鳞片纵横的皮下,如同合盖了一床大被,龙裹中鼓鼓囊囊的很不寻常,他以为五具千年不化的尸体身上都有陪葬品,就算不取,揭开来看几眼,那些在归墟中保留了几千年的古物都非凡品,哪怕只是开开眼也是好的。
谁知挑开“龙盖”,发现居中并列的三具女尸,都是生前怀孕之时惨遭破腹之厄,肚子里成了形的胎儿,少说也有八九个月大小,却都被生生剜了出来,摆在女尸豁开的肚子上,尸身腹内都被塞满了一种被称为“寒玉”的圆石,面颊微鼓,口中含着明珠,尸身腹腔里塞满了事物,所以仍然显得鼓鼓涨涨,好象即将临盆。
死婴似乎没有做过什么处理,但借着身下女尸体内的寒玉与“驻颜珠”,形骸尚在,炭化发黑『色』盘做一团,看上去让人觉得头发根都发乍,再用手电筒仔细一照,这三具死婴不是少条胳膊,就是缺了条腿,看样子都是先天畸形。
明叔吃了一惊,这其中怕有古怪?以前“背尸”的盗墓贼中盛传孩儿鬼、胎儿鬼之说,有墓主特意在墓中藏着含冤而死的胎儿,凡有盗墓之徒窃取墓中明器,或是损毁墓主尸体,便会为小鬼所缠,昼夜不得安生,迟早都要被害去『性』命,所以明叔见状不妙,赶紧招呼我看看这恨天氏是不是在墓中养了小鬼,说着话,冷汗涔涔而下,显然惊惧已极。
我闻言立即察看被“龙皮”遮住的几具僵人,一看之下果如其言,三个被掏出来的死婴,似乎还保留着生命终结时痛苦挣扎的姿势,可它们四肢当中,或胳膊或腿都缺了其一,也不象是被人残忍的截了去,而是由于先天畸形,若是仔细观看,可以在分辨出细小如同鼠掌的人手,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没能和身体其余部位一同发育成长。
墓中有小鬼的事并不多见,只在南方某些偏远地区才有,大多数倒斗的手艺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粤东粤西两地,却有着很多这种传说,清末民初,有一批活动于两广地区,做背尸翻窨子勾当的盗墓贼,他们中才真正有人从墓中背出小鬼回家,被害掉了『性』命,都是近代之事,并非什么子虚乌有的鬼话,可见这是一种区域『性』质比较强的风俗,而且据说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广东广西地处偏远,直到明清之际,文化经济才得以发展起来,所以没人能考证在墓中藏小鬼防盗墓的传统是从何而来。
但是这种事情,在其余诸省都极为罕见,想来未必出自古法,在“归墟”这座几千年前的遗迹里,又怎么会有那种邪术?可这些已经即将成形出生的婴儿,又是因为什么遭此毒手?另外三个全是畸形先天残疾,未免有些太巧了,我们身犯奇险,不能说不信邪祟鬼魅之说,但有些事确实不得不防。
想到这我已有心毁尸灭迹,我问明叔等人该怎么办?明叔对他祖上传下来的一些旧事,向来深信不疑,这时听我问起对策,忙不跌地说道:“这时候咱们就别心慈手软了,不然即使回到海上,至少也要有三人背上那甩不脱的小鬼,古墓里为何要养小鬼呢?因为胎儿已经成形了,投胎进来的孤魂野鬼已经附在其上,这时候从孕『妇』肚子里活生生挖出来,那些小鬼贪恋自己的形骸,故此不肯离去,胎死的小鬼最是气量狭小,心肠歹毒,它们见到活人,不把人缠死就绝不算完,所以要依阿叔我之所见,一不做,二不休,把小贼们的形骸用火化去,才为上策。”
明叔说着就拍来拍手中握的人鱼灯烛,烛光下他脸『色』难看已极,想来是从骨子里忌讳背着小鬼回家,胖子也蹿叨着要点火,不过烧尸之前,最好先把死人嘴里的东西都抠出来,否则又要贪污浪费了。
我又看了看古猜,那小子愣头愣脑,还没搞清楚自己这个“龙户”和海眼下的古墓有什么关系,根本不在乎放火烧化了这些死婴尸骸,而多玲的胆子是这伙人中最小的,根本不敢过来看鲸骨中的僵尸。
以我过往的经验来看,背小鬼的事情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墓中死婴必有蹊跷,与其让麻烦找上门来,还不如提前烧了干净,何必再去追根溯源探查其中究竟,于是我狠下心来,对明叔点了点头,明叔带着胖子古猜等人一拥而上,便要先取“驻颜珠”,再放“往生火”。
众人刚要动手,便被Shirley杨拦了下来,她始终在看那尊九足鼎,听到我们这边商量着要点火烧毁墓中僵尸,急忙先让明叔等人停下,她说从墓中背出小鬼之事,搬山道人中也有类似传闻,这些都是近两三百年才出现于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