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毒气战

    日本毒气战 (第2/3页)

——从大久野岛学习战争加害的历史‘。在通向大久野岛的渡船上,山内介绍说,日本在二战期间秘密实施毒气战,全国有两处生产毒气的基地,一是旧海军管理的习志野(神奈川县相模原地区),再就是由旧陆军管辖的大久野岛。大久野岛制造的毒气占总量的90%。这里生产的毒气一般运到九州‘曾根‘等军工厂,装弹后作为化学武器,主要运往中国战场使用。

    大久野岛距离战前曾是军港的吴港不远,周长约4公里,从航拍的照片看,如一片漂在海中的枯叶。它原是一处荒岛,从19世纪末起成为日本的军事要地。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1927年日本军部开始在大久野岛修建毒气厂,两年后投产。从毒气投产之日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里被严加保密。当时忠海的百姓饱受经济衰退之苦,不少人为了生活,进了工资待遇较高的‘神秘之地‘。进厂干活的人要填写决不外泄机密的‘誓约书‘,车间里常有宪兵监视,汽车经过都要拉上窗帘,大久野岛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岛上有一处毒气资料馆,由毒气受害者与和平反战团体共同出资修建。这里陈列着各种毒气容器、生产机器、防化装备和历史资料,每年接待参观者4万多人次。身为资料馆负责人的山内介绍说,军部选定这里作为毒气制造基地的原因是:一、它是濑户内海中不起眼的小岛,容易躲避空中侦察和袭击;二、它离‘军都‘广岛水陆约3小时的路程,便于指挥;三、它距中国战场近,紧急时可以直接快速补充毒气到侵略战场。

    毒气资料馆里陈列的文件资料清楚地记载着日军发动毒气战的事实。其一是《中国使用武器战例教科书》,这是日本军校使用的教材,里面记载着防毒、放毒和辨认毒性的方法,同时列举了日军在中国河北、山西等地发动的几场毒气战。还有一份美国公开的1939年日军总参谋长的指令,命令日军在山西等地使用装入迫击炮的‘赤筒、赤弹‘(刺激性毒气),要求做到‘严格秘匿,不留痕迹‘。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一共发动过2000多次毒气战,直接造成10万多人死亡。

    ‘毒气岛‘见证过去

    在山内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参观了‘毒气岛‘遗迹。岛的南侧有一处发电厂遗址,当时给岛上各毒气车间供电。这个当年离毒气生产点最远的地方野草丛生,庞大建筑仿佛一个废弃的剧院,使人联想到731细菌战部队在哈尔滨的遗址。日本环境厅在它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危险勿入。我们注意到岛上有不少野兔,见了人还要吃的。山内说,大久野岛上有150多只野兔,是当时从毒气实验室逃出来的兔子的后代。兔子的皮肤与人相似,毒液直接抹在兔子身上就可以观察到皮肤溃烂的速度。山内向学生们讲述了日军731部队在中国用活人做试验的事实,学生们先是惊诧,然后默不做声。

    据说全岛有70来个防空洞,现在已用石头和水泥封死。山内根据当年工人的证言判断,岛上可能有17个防空洞还放着毒气罐。据调查,二战结束后大久野岛及周边地区遗留约3240吨毒气和大量毒气弹,这个量能把全世界的人都毒死。大久野岛被美军接收后,美军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当时剩下的毒气做了处置,有的投弃入海,有的进行燃烧,有的就地掩埋。据记载,当时投入海洋的毒液就有1845吨,烧掉和就地掩埋的毒气弹达65万多件。从1945年到1963年,大久野岛一直被美军和日本政府封锁。在朝鲜战争期间,这里还曾是美军的临时弹药库。20世纪60年代后,大久野岛被开发成一处休闲旅游地,岛上修建了一个靠山的疗养旅馆。美国直到1984年才公布‘毒气岛‘相关材料,如日本在中国战场进行化学战的情况、日本投降后美澳军队在该岛处理毒气和拆除机械的经过,以及在该地从事生产并受害的日本士兵和工人的调查报告等。

    岛上最多的遗迹是各种存放毒气的仓库和山洞。许多仓库隐藏在树叶和枯藤之间,现在只剩下固定毒气罐的石头底座。有一个小型仓库保存较好,每个房间都可存放20吨毒气。岛的北部有一处最大的毒气储存库,顶棚已经不见了,剩下6个高6米左右、直径将近5米的柱状建筑,均为水泥修筑。环境厅在遗址前立的牌子上说:‘从1929年到战争结束,旧陆军在该岛上秘密制造过毒气,主要制品是芥子气和路易氏毒气,皆为糜烂性毒气,使皮肤溃烂,年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