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制度
第三十二章 制度 (第3/3页)
意袁云的回答,要是袁云一个劲的跟自己推荐这个制度,反是让人不安了,此刻对方既然求稳,那就证明这件事情确实可行,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及仔细的研究,如此更证明了袁云的谨慎。
曹昂倒有些迷惑,科举制在新城内实施已经不是很好了,是非常的好,为新城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如此好多的制度该早些拿出来才是,为何今日这个云弟却突然退缩了?
袁云见曹昂的脸色就知道这货很心急,一旦新城有什么好东西,他就巴不得自己的老子曹操马上运用,可是一项制度的改善又哪里是说实行就实行的。
曹操明知道新城内有很多新奇又管用的东西,但是依然保持着沉默,既不打压,也不宣扬,只是让其在新城内发展,这就足矣证明他的谨慎小心,只有通过常年的观察,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才是曹操的厉害。
至于科举制会不会最终被曹操接受,袁云一点都不担心。
曹操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也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哪怕是帮凶、帮腔,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甚至不要求这些所谓的人才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迎奉天子迁入许都后,曹操就开始大量网罗人才,包括孔融之流,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他曹操的,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自己很清楚,只要自己大权独揽,那么为皇帝效劳和为他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
至少,这样就会显得人才济济,一副大家都在为国的架势,也可以使得天下人更加倾向他曹操。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像郭嘉这种白衣也可以成为出则同车,卧则同眠的人,就可以知道曹操对身份地位什么的根本不看重,只要你有本事,就能在他面前争的一席之地。
为此,曹操于未来的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先后3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出身,只要你有本事,尽管可以来自己这里效命,而且保证给予你一个可以发展的空间。
如此不拘泥于两汉察举制的曹操,又怎么会让科举制闲置?所以袁云一点也不担心,反是不断的警告自己,且不可贸进,一切都必须小火慢熬,等待着曹操自己认可,然后自己提出要求。
晚膳结束后,曹操又与几人一起享用了袁云的功夫茶,茶席之间曹操问了很多关于科举制的具体措施,对此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袁云一一记录在脑内芯片之中,因为确实非常管用,与这位可以号令八十万雄师的管理者探讨管理学,那绝对是受益匪浅的事情。
当夜色升起之时,曹操才上了返回自己的车架,郭嘉也告辞而去,只有曹昂留了下来。
待送走了父亲的车架后,曹昂在袁府大门处,突然对袁云说道:“云弟可认识许攸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