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探讨

    蜀国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探讨 (第2/3页)

亮到来也是问题。

    长安是中原重镇,一旦失手,魏国岂会坐视不理,肯定回重兵反扑。再退一步,魏延成功守住长安,诸葛亮胜利同魏延会师,这就把战争真正逼入了决战,因为这时蜀国大军已经进入魏国腹地,而且魏国的雍、凉二州也没有平定,蜀国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要想胜利就必须速战速决。

    一旦拖延时间,雍、凉二州派兵切断蜀国大军归路,长安一线又陷入胶着状态,不能分兵增援,那蜀国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蜀国在这种形势下决战也是很不利的,首先是后勤补给困难,雍、凉二州能随时骚扰蜀军的后勤;其次,兵微将寡又是两线作战,犯了兵家大忌;第三,当时骑兵是战争的王牌兵种,特别是在平原地区,叱咤的骑兵更是威力无穷,蜀国不产良马,骑兵远远逊色与魏国,因此在平原地区与魏国决战,蜀国很难沾到便宜。

    而且,诸葛亮本身也不会提早把蜀国的命运赌在决战上,三国志曰诸葛亮

    “治戎为长,治军为短”,决计与两军之间并不是诸葛亮的长处,如刘备在世时,行军打仗刘备才是指挥者,而诸葛亮此时只是保证足粮足兵,主管后勤;入蜀时也是庞统跟随刘备,直到庞统阵亡,刘备才迫不得已将诸葛亮调来。

    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政治和战略谋划,而不是战役的具体指挥,但是此时蜀国已经是人才匮乏,没有人能够担任北伐总指挥的重任,诸葛亮不得已才只有亲自挂帅。

    蜀国想在决战中打败魏国就要靠奇兵,但奇兵之计也只能用一次,魏延的这个奇兵之计在战略上实际是不可取的,至少可是说是用早了。

    也可是看出魏延只是将才而非帅才,所以诸葛亮也不会让魏延挂帅北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