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名词索引——【殿】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紫禁城名词索引——【殿】 (第1/3页)

    【宝华殿】

    宝华殿位于雨花阁后昭福门内,是清宫中正殿佛堂区中主供释迦牟尼佛的一处佛堂,今殿内明间尚悬咸丰皇帝御笔”敬佛”匾额。

    宝华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后檐明间接抱厦一间,与北面前檐出厦的中正殿遥相呼应,成南北对称格局。

    清代,宝华殿明间设四方铜镀金大龛一座,内供金胎释迦牟尼佛一尊。龛前供案上供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铜像。东、西次间沿墙供案上亦陈设佛像、供器。这里的日常佛事活动主要是喇嘛诵经和设供献等。清代皇帝每年数次到这里拈香引礼。

    宝华殿前为一广场式院落,院中央洁白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大清乾隆乙巳年造”款三足宝鼎青铜大香炉一座,靠北东西各竖汉白玉石基座幡杆一根。清代,这里是宫中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如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扎”等。

    【传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m,东西宽25m,占地面积2500㎡。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再往北,是清史西馆。

    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传心殿建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南薰殿】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

    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

    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明崇祯三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命重新装潢,移藏于南薰殿。殿内明间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文中详细记载殿内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贤臣画像(卷、册、轴)共121份,所绘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黄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太极殿】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

    【体和殿】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体元殿】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西配殿为乐道堂,东配殿为怡情轩。

    【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临东筒子路,西邻景阳宫。始建于明代,初名玄穹宝殿。清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更名为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的院落为长方形,南墙正中开琉璃门1座,名天穹门。门外有横巷,东抵东筒子西侧宫墙,西端为钦昊门。院中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悬乾隆皇帝御笔楹联“无言妙化资元始,不已神功运穆清”。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

    此处乃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殿内原悬挂玉帝、吕祖、太乙、天尊等画像,每年于此举办天腊道场(正月初一)、天诞道场(正月初九)、万寿平安道场(皇帝生辰)等活动,平时由景阳宫太监负责洒扫。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传心殿】

    传心殿在本仁殿东,康熙二十四年建,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有虞、王师禹、汤、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位西东向。

    【英华殿】

    英华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始建于明代,初曰隆禧殿,明隆庆元年更为今名。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英华殿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礼佛之地。

    整座院落南北长80m,东西宽约60m,占地5000?左右。分为南北两进院,南院中部辟山门,门后为宽敞的庭院。第二进院门为英华门,正北即英华殿,门、殿之间有一碑亭,。殿后宫墙西北隅辟门,北出可至神武门内西横街。英华殿院落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及内诸旗房于清乾隆八年拆除,改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至今尚存。

    英华殿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为槛窗,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殿内设佛龛7座,供西番佛像。殿前出月台,上陈香炉1座。台前有高台甬路与英华门相接。甬路两侧菩提树各1株,为明万历皇帝生母圣慈李太后亲手所植。殿前碑亭内石碑上刻乾隆御制英华殿菩提树歌、提树诗。殿的左右有耳殿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均明间开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为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

    明代每年万寿节、元旦于英华殿作佛事,事毕之日有人扮作韦驮,抱杵面北而立,其余僧众奏诸般乐器,赞唱经文,并于当晚设五方佛会。每逢夏历四月初八“浴佛日”,供糕点“大不落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