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名词索引——【殿】

    紫禁城名词索引——【殿】 (第2/3页)

200对,“小不落夹”300对,供毕分别赐予百官。明慈圣皇太后薨,万历皇帝上尊号曰“九莲菩萨”,奉御容于殿中。

    清代皇太后、皇后俱以此处为礼佛之所。祀神日于案下设小桌,供奉“完立妈妈”。平时每月供乳饼及水果,设太监专司香烛、扫洒、坐更等事。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亦曾亲诣此殿拈香礼拜。

    【中正殿】

    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从目前仅存一些诗赋中的描写来看,谨身殿虽然也还是今天的这种“歇山顶”,按工字形三台的实际宽度衡量,“镇极而峥嵘”的谨身殿,建筑体量的高大显然相当可观,而有“悬鱼惃凛而下垂,拒鹊媋而上腾”的描述。还有我国早期歇山顶建筑中,两山不用山花封堵,使用“垂鱼惹草”的特征,证明早期的谨身殿还有宋元遗风。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北三台正中御路石雕,长近17米,约200吨。乾隆25年凿去原有明代纹饰38厘米,改刻如今云龙图案。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各两梢间为暖阁,殿内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至十三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奉先殿】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00㎡。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殿前月台宽40.00m,深12.00m,总面积500.00㎡,陈设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无配殿、庑房,仅在殿前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为神库、神厨。东一小院,内有一座3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佑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皇极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

    【交泰殿】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宫宁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康熙八年重修,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就将一块高134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内宫交泰殿门前,上面刻着他颁布的严禁太监干预政事的一道敕谕。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钦安殿】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于1970年的*时期拆除。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称奉天殿。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第一次举行受贺大典,四月初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全部化为灰烬。明成祖非常惊恐,认识这是天对他滥用民力的惩罚,也可能是祖宗对他迁都的不满,所以,没有重修三大殿,并把北京称为行在,此后仁宗和宣宗都有迁都回南京的打算,因为紫禁城最恢宏的三大殿在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都是一片瓦砾。正统五年重修竣工。嘉靖三十六年再遭雷击,大火延烧至午门,全部被毁。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竣工改称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再度被烧毁,万历三十一年清理火场,万历四十三年开始重建,天启六年竣工接受朝贺。清顺治二年改称太和殿。康熙十八年,不幸遭灾倒塌不能使用。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中间七间均安装4个大隔扇门,两端各两间均安装格窗,为东西暖阁,殿内暖阁门旁左右各一龙柜。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