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名词索引——【楼】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紫禁城名词索引——【楼】 (第1/3页)

    【角楼】

    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

    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角楼座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m,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

    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

    紫禁城的四座角楼,继承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展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

    【萃赏楼】

    萃赏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光绪年间先后修葺。

    萃赏楼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前后出廊。楼的正面下层为明廊,上层东四间为明廊,西梢间隔为暗廊,明间开门,余为窗。楼的后檐下层两次间各开一门,上层中间开门,余皆为窗。隔扇门均为步步锦隔心,夔龙团纹裙板,窗为步步锦支摘窗。上下檐柱间设雕花彩绘木栏杆。外檐饰博古纹苏式彩画,檐下安倒挂楣子。

    楼上后檐明间的门外凌空架一白石小桥,通往后山主峰上的碧螺亭。楼前假山峦峰叠起,洞谷相通。楼西侧有上下游廊与云光楼相接。

    【云光楼】

    云光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的西南隅,楼内匾额曰“养和精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形制仿自建福宫花园的“玉壶冰”。

    云光楼平面呈曲尺形,西倚宫墙,自北向南又折而向东。上下两层,上顶北侧为歇山顶,东侧则为硬山顶。前檐出廊,上层北侧以石桥与院内假山相通,东侧外接上下两层游廊与萃赏楼相接。楼前有假山蜿蜒横过,主峰建一亭名碧螺亭,平面为五瓣梅花形,形式独特。楼内东侧设佛堂,有匾额曰“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均有《养和精舍》诗咏。

    【梵华楼】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卷棚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