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即将开演的瓮中好戏

    第九十五章 即将开演的瓮中好戏 (第2/3页)

单地看过信后,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妥之处,此时又听那信差在催促自己,便打开信封,粗略地看了看封里面,见信封的内壁和里面也没有什么标志,于是就把信重新装了回去,用糨糊重新粘住,然后盖上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印。

    那信差问道:“没什么问题的话,小的可以走了吧?”

    那司官道:“走吧!”说罢,背着手转过身去。

    信差急忙把所有的信装入包袱,然后跨上马,向城内急驰而去。

    ※※※※※※

    步军统领衙门的这次行动并没有通知宛平县衙和城内驻防的绿营,按照端华和永泰的经验,他们知道,如果把行动的信息告知县衙和绿营,那么极有可能走漏风声,这是因为县衙的衙役和营兵中有些人与会党份子有关联。清末的底层社会阶层比较复杂,县衙方面,按照清朝的制度,县令由朝廷抽签简派,能够外放为知县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科班的翰林,一种是捐官的候补官吏,这些县级官员一般都是被分派至外乡异地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幕友,每到一县,就要用当地的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于是便形成了“铁打的师爷,流水的官”的局面。

    清末社会,由于康乾盛世以来人口剧增,科举正途所收的官吏名额却没有大规模增加,以至于许多寒窗苦读的书生难以入闱科甲,于是以游幕为职业的师爷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以绍兴师爷为最,不论掌握律例刑讼的刑名师爷,还是盘账钱粮的钱谷师爷,都以绍兴师爷资望能力最强。

    这样的情形蔓延多年,以至于县级衙门里,师爷之前相互交结、彼此奥援,其中大小事务的细节,县令一般都无从知晓。清末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县衙的开支用度十分紧绌,于是县里的衙役、巡捕照例都进行了缩减,但缩减之后,县衙在刑案和收粮高峰期的运作上,人员大为不足,于是便有一些没有编制的临时人员,在这些高峰期,入衙做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