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第2/2页)

说:“桓灵之世,听不到这些话,今天有直臣,所以和桓灵还是不同的。”

    离桓灵不过百年,卖官鬻爵又重现庙堂,更别说汉后千年的历朝历代了。但为何单单就桓灵的这一行为,被上升到亡国之祸呢?

    出于民众的角度,之所以痛恨卖官鬻爵这一行为,最根本的考量还是这些通过权钱交易当了官的人,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会比那些没有额外成本当官的人,更狠的来剥削自己。如果有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民众才不关心你是买来的官,还是农民的孩子苦出身呢。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这样的制度。

    而真正痛恨卖官鬻爵的,是那些书写历史的士大夫们。他们恨的也不全是自己的仕途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反而从古至今,提钱进步,是guān chǎng最屡见不鲜的潜规则之一。让士大夫们真正痛恨的,是桓灵这样,不以卖官鬻爵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士大夫的脸面,试问历史上,还有哪个皇帝敢像桓灵那样,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公开卖官鬻爵的,权钱交易事小,打了士大夫们的脸,才是真正亡国的原因。

    再看党锢之祸,起因就是李膺不顾朝廷赦令,擅杀攀附宦官的权奸恶子。权奸伙同宦官诬告李膺结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汉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共计二百余人,被关进大狱。后因外戚窦武上书求情,桓帝特赦党人,但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

    不就是帝国损失了二百多个候补官僚嘛,值得被炒作成亡国之祸吗?

    其实,这两者的确可以被认为是东汉亡国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个问题,都狠狠的打了士大夫集团的脸,又让他们被打落了牙齿只能往肚里吞,所以,当后来黄巾之乱时,这些士大夫们集体冷眼旁观,坐等叛乱严重了,才出来支持大局,为的就是让东汉的皇帝明白,只有士大夫集团才是帝国的中流砥柱。可惜,他们玩的有点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