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胸中爱恨 战血方酬

    第一百五十七章 胸中爱恨 战血方酬 (第3/3页)

唐,是他派七十余名江湖游侠儿在谷口县准备了四十辆大货车准备谋反起事。

    于是,在这位淮南王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已经给他准备了几十条的罪名,在朝堂上联名上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汹汹议论,生性温和的汉文帝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但他最后坚持并没有给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迁徙到蜀中监视居住,以避避风头。

    然而汉文帝低估了自己这位兄弟的性情刚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们的品德。这世间的杀人手段并不只有刀剑染血,还有以气杀人!

    从来心高气傲的那位汉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这种无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迁徙路上,怄气绝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员因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们的某种暗示,所以囚车上的那把锁始终没有打开过,无人知道那里面发生了什么。

    等到到了目的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启开囚车迎接时,淮南王刘长早已死去多时了。

    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终只是怀了一种惩大诫,挫挫兄弟锐气想法的汉文帝大惊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文帝刘恒,听到民间百姓作歌为这位王弟鸣不平的声音时,心中大恸,泪湿衣襟,对身边的侍从叹息道:“下人,难道是以为朕贪恋淮南那片丰腴的土地才这样做的吗……?”

    于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但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挽回多少亲情,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以后开出的只能是恶之花!

    当时以长子身份跟随在刘长身边的刘安,亲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状,也领教了那些汉朝官吏的冷酷与无情。

    所以心机深沉的他把那份遗传的骄傲从此掩藏了起来,展现给世人的,便只剩了温文尔雅、渊博好学,以贤王之名流誉下。

    但复仇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偶有风吹草动 ,绝不会放过,所有的机会他都在牢牢地盯着。

    吴楚七国欲举兵叛乱时,吴王刘濞派太子刘少驹亲自到淮南联络,两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刘安当时就答应下来,暗中策划准备发兵响应,但他的国相是位明智的人,分析以后认为叛军不会取得胜利,早晚会被朝廷打败的,那时候就是大祸临头了。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刘安根本不听,坚持要起兵 。于是国相就暗中叮嘱领兵的将军,消极准备,尽量拖延时间,以观战局。

    后来七国兵败,几位宗室王尽皆国破身死,而淮南无恙,全赖刘安手下一批忠心臣子的功劳也!

    而今又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到了眼前。北有汉匈开战、南有闽越刀兵将起,西南夷也将闻风而动!至于长安城内的大汉宫中,自己安插进去的那颗棋子,会起什么作用,更是令人期待!

    “大风起兮云去疾,狼煞星现玄机……波澜将起矣!”几乎在同一个夜晚的这片星空下,相隔涯的人发出了同样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