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五 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一千一百七十五 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第2/3页)

线过长、消耗过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以汉武帝当时的倾国之力,漠北决战也只能出动十万铁骑作战。

    而为了这十万骑兵的后勤保障,出动数十万步兵和数万马匹运送粮草,仗是打赢了,但是也造成了海内户口减半的巨大损耗,对汉朝积攒数十年的国力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可以说没有文景二帝数十年的积攒以及汉武帝前期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战略反击决战,而这一次的漠北决战以后,下一次汉家军队再度深入大漠,就要到唐朝了,再下一次,就是明朝。

    可见汉家军队北伐作战的困难和要求之高。

    而其中深层次的因素也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这些深层次的因素是决定汉家军队难以深入大漠彻底解决北虏问题的要素。

    以儒学为政府指导思想的汉家政府不仅漠视科技,还非常提防边境民众自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

    移民实边战略是汉朝提出来的,为了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基础,缩短运输补给的距离,减少财政消耗,这是很有远见的方式。

    但是被汉武帝推上前台的儒门反对民众自组织,导致北方村庄民众遇到漠北骑兵不能和当地守军协防。

    儒家的华夷、防民立场反对民众学习漠北的自组织与骑射,使得民众没有自保能力,成为待宰的羔羊,一旦军队战败,民众和他们的财产就会肥了匈奴,还使得汉军失去了优秀的兵源。

    后来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发动民众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的威力,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中国政府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是极为防备这种意识。

    倒不是说没有道理,而是在某些地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先秦诸子百家里其实有一家是立足在平民的基础上,提出统治者要善于组织民众不要漠视民众的说法。

    墨家。

    其实萧如薰一直都觉得墨家出现的太早,消亡的也太早,生不逢时,遇到了死对头儒家的兴盛,汉武帝选择了儒家而不是墨家是历史的遗憾,却也是历史的必然,不可扭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