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东北义勇军 上

    第四百四十七章 东北义勇军 上 (第3/3页)

系。

    李天一深知历史上东北义勇军和抗联失败的根源,从主观上讲,那就是抗日义勇军没有一个坚强的抗日领导核心,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后世有人说东北汉奸多,叛徒多,其实这与东北的恶劣环境和国民政府放弃东北的抗日领导权是密不可分的。

    蒋J石一心铺在打内战上,对日却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1933年《塘沽协定》的签订极大的打击了抗日军民的决心,悲观失望情绪增加。意志不坚强分子公开叛变投敌,极大地削弱了抗日义勇军的战斗力。

    而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日军的异常强大,手段毒辣。为扑灭义勇军的抗日烽火,关东军不断增加,到1932年9月已达6个师团、15万余人,以后一直保持5个师团。如果加上伪军、守备队、宪兵队和特务警察队,其总数不下30万人。

    敌人不仅数量多,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每次出征均配备有装甲车、大炮,有飞机侦察、轰炸。而抗日义勇军除原东北军的部队有一些步兵武器外,民众武装使用的不过是长矛、大刀和猎枪。

    日军为在东北巩固殖民统治,从1932年初便以关东军为主,统辖伪军进行了几十次大讨伐。在大讨伐中,日军采取定期、定点、定线方式,以分兵包围、篦梳山林、铁壁合围、陆空配合等战法穷追不舍,致使抗日义勇军遭受严重挫折。

    尤其是东北的气候,在冬季是极为寒冷的。义勇军在艰苦的环境和羸弱的补给条件下,能够活下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可以说与敌人的牢笼政策和分化瓦解相比,饥寒交迫才是对义勇军和抗联将士们最大的摧残。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能在零下几十度还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在深山密林中与残暴的日军相持数年。李天一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战,别说消灭敌人了,就是能保证自己存活,也是需要战士们极大的意志力。

    义勇军活动的区域大多人烟稀少,地广林密的山区,他们的生活物资根本无法从周边贫瘠的乡村中获取,所有来源都要靠一次次的战斗缴获。打了胜仗有饭吃,打不下来损兵折将,还要忍饥挨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将士慢慢失去了斗志,他们觉得自己的抗争毫无希望,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

    到了后期,很多义勇军对日军据点发起攻击已经不是在谋取战略目的,而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生存补给。他们首先要保证自己活下来,这也是为何几十万义勇军最后消亡殆尽的主要原因。这份苦,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喜欢时空废品收购站请大家收藏:()时空废品收购站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