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歌以咏志

    第七十三章 歌以咏志 (第2/3页)

钱是他自己的。

    南凌在旁边,听他先说许阳、又说邢刚,心中想道:“澈君可谓‘善则称人,过则称己’了!……,邢刚暂且不说,只说那许阳,在听闻此事后肯定会欢喜非常,对澈君必倾心相待了。”周澈此举,既“市恩”又“推善”,不但自己得了好处,而且还得了别人感激,一举两得,加在一块儿,得到的好处就更大了。

    那几人推辞不得,只得收下,彼此对视了一眼,跪拜在地,将钱高高捧起,叩首说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澈君!”旁观的其它诸里的里民也纷纷拜倒在地,齐声称颂。

    一时间,操练场上人人拜倒,独周澈与南凌、韦强寥寥数人站立。在感受到了里民们的敬畏后,周澈很快又感受到了受人爱戴的滋味。他脸上含笑,顾盼左右。

    韦强侍立在侧,偷窥他的表情,心道:“早前问澈君之志,他说县吏非其所愿。今观其举止,不是‘县吏非其所愿’,而是县吏根本不能包容他啊!”对周澈为何来任职亭部更加好奇了,不过他忍着不问。

    有了之前给自己的提醒,周澈牢牢记着来亭部的目的,里民们的敬畏不能使他得意,同样里民们的爱戴也不能使他忘乎所以。他承认这种感觉很让人享受,但依然保持着清醒,谦虚地请里民们起来,笑道:“休息得也差不多了,准备开始下一次蹴鞠罢!”

    ……

    南凌的猜测一点儿没错,周澈“善则称人”的举动被在场的里民们传播开来,第二天下午就传到了乡亭。许阳听说后,欢喜非常,不住口地问报讯的宾客:“乡人如何说我?”

    宾客凑趣,夸大其辞地说道:“少君的恩义传遍乡中,乡人都说:便连安城的周氏听说了也夸赞少君呢!都以与少君同乡为荣。”

    在周澈来找他的时候,许阳没把安城周氏放在眼里,但这会儿听了宾客的话,却欢喜得手舞足蹈,说道:“周氏也夸我了!周氏也夸我了!”想那本郡周氏天下知名,是党人中的党人、清流中的清流,便是士子儒生也会为因他们的一句夸赞而兴奋异常,何况许阳呢?他没把周氏放在眼里是一回事,但得到周氏的夸赞是另一回事。

    许阳坐立不安,搓着手,喜笑颜开地说道:“那五千钱是邢刚的欠债,我既已不肯收,就不能算我出的。澈君以厚实待我,我不能坐受虚名。”

    “少君此话怎讲?”

    “我要实打实地出钱!”

    “出多少?”

    “五千,……,不,一万!”

    许阳说做就做,撩起衣袍就出门,到了门口,鞋子都来不及穿,只趿拉着,小跑似的,一溜烟到库房去,命随从取了一万钱出来。一万钱不少了,鼓鼓囊囊一袋子。

    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却觉得不气派,好像配不上他那“传遍乡里”的“仁厚恩义”之名,改变了主意,说道:“把钱放回去,拿块金饼出来!……,不,两块!”

    一块金饼一斤,一斤值钱一两万。他先前那一高兴,就主动要出一万钱;他现在这又一觉得不气派,一万钱就变成了三四万。他门下的宾客们知道他的脾气,谁也不愿在他高兴的时候触他的霉头,皆不劝解,只是笑嘻嘻地奉承不止。

    ……

    当天傍晚,两块金饼就送到了横路亭舍。

    许阳会送钱过来,周澈是没有想到的。虽然没有想到,但他没有推辞,对送钱来的许家宾客说道:“贵主有此善举,实为乡民之幸。周澈在此代本亭的里民们谢过贵主了!”

    与许阳的接触虽不多,但他已渐渐了解了此人性格,好听点说是个“重视名声”的,不好听点说就是个“沽名钓誉”的。与其拒绝,不如干脆地收下。这样子,许阳反而会更加高兴。

    等送钱的人走后,亭舍诸人围聚周澈身边,裴元绍啧啧称奇:“真没想到,许阳居然还能做出这种事?”

    严伟两眼发光,说道:“两块金饼,三四万钱!泰坪里那边最多还缺一万来钱,剩下的咱们分了吧!”

    邢刚看不惯严伟这幅德行,说道:“许阳这钱是给澈君的,可不是给咱们的!”

    韦强问道:“澈君,这钱打算怎么用?”

    “严伟说的不错,除掉给泰坪里的还能剩下两三万钱。……,这钱,是许君送来的,咱们当然不能分,而是应该用出去给许君扬名。”

    “如何用出去给他扬名?”

    “我本就在想,如果只照顾泰坪里会不会引起别的里中住民不满?如今许君送了钱来,正好可以问问其它诸里有何需要,尽数用在里民身上便是。”

    所谓“借花献佛”。将这钱用在诸里的身上,既为许阳扬名了,也为自家博得了声望。可以预料,等这笔钱用完后,周澈在本亭、乃至在本地的名望将会上到一个新台阶。

    穿越后,因为深受“黄巾起事”的压力,周澈一改前世的懒散,变成了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在前世的时候,他听过一句话:“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你会怎么做”?当时他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