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礼是国朝的根基

    第二百零九章 礼是国朝的根基 (第2/3页)

更小。咸丰对于洋人入见反应异常激烈,不仅是担心暴露自己的腿疾,更是因为这些该死的洋人不肯下跪。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派马戛尔尼来过。马戛尔尼等人,无视大清为“天下共主”,寻求的什么平等外交下,贸易条件的改善。差点没惹火了乾隆爷,如果不是礼部私自篡改了人家的外交书,马嘎尔尼会不会被直接轰出去都难说。不过马嘎尔尼还算识相,虽然没三拜九叩,好歹来了个单腿下跪。嘉庆的时候,英国人也派人来过,不过他们依旧拒绝跪拜。嘉庆爷连国书都没看,干净利索的把使团给轰了出去。

    到了咸丰这里没有办法了,内忧外患没了乾隆爷时候的底气,也被人家打到了家门口。从三年前开始折腾,和谈是谈了一次又一次,死洋鬼子次次都要进北京。大沽口第一次战败之后,大清不得不签订了城下之盟,不过咸丰很快后悔了。如果条约执行,洋人不仅得以入城,还能在国内地自由行走。更可恶的是,这帮蛮夷居然还要驻节在京,以西方礼节觐见皇帝本人,这岂非置宗藩尊卑于不顾?国在名分和威望都应是四海共主,是朝贡体系独一无二和至高无的心,岂可与洋人平起平坐?他的脑海里闪过的全都是“礼崩乐坏”四个字。

    所以咸丰干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他给议和小能手桂良做出一项惊人指示:如果英方愿意放弃公使驻京、内地游历、长江沿岸开放、赔款这四项于“天朝体面”损害最大的条款,大清可以免除所有进口洋货的关税。不过议和小能手,好像皇帝更了解关税的意义,洋鬼子也没接受年轻皇帝的好意。

    历经波折,洋鬼子还是要来京城,除了战争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外国公使入京觐见乃至常驻北京,意味着属于咸丰皇帝的那个世界崩塌了。地位平等、不肯跪拜的“夷人”出现在北京,代表着国社会最恐怖的四个字——礼崩乐坏。

    对*朝廷来说,咸丰皇帝的“天子”名号,从此将名不副实,这将是“千古未有之闻”。咸丰那至高至尊、威服四海、兼统万国的形象会破灭,他在国内的统治也会进一步的动摇。也是说,公使入京,必将对皇帝的权威,以及国近千年的社会结构,造成极大的杀伤。皇帝的统治是以传统和体制赋予的威信为基础的,如果失去了这种威信,不仅仅是皇帝的权威会被削弱,整个帝国都将陷入危机。因为千年以来,赖以维系社会稳定的“礼”,出现了裂痕,大清出现了生活在“礼”以外的人。

    “蛮夷狂悖,欲乱我国朝根基,动摇我大清国本,断然不可轻纵。为今之计,唯有一战而已!”重臣们纷纷站出来,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朕欲亲统六帅,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咸丰先虚伪的勇武了一下,振奋一下大臣们的士气。

    “万岁九五之尊,不可轻动。蛮夷丑类,不过跳梁宵小,遣一得力之臣可也!”所有人都知道咸丰是说说而已。

    “僧格林沁的两万兵马,现在怎么样了,可一鼓而下吗?”咸丰有刚刚懿贵妃的背书,对于前线的兵马终于清晰了些。

    “蒙古各盟调来的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