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家有婢女

    第九章 家有婢女 (第2/3页)

成了“岐阳里”。

    他凭借原周澈的记忆,从大道下到小路,又从小路转上大道,转来转去,抄了近路,没多时,就到了里外。城中的“里”一如乡下,亦有墙垣、里门。

    里中道路笔直,铺着青石板。每天早晨,里监门都会扫一遍,很干净,刚洒过水,青润润的。

    巷子两边的屋宅粉墙朱瓦,“比户相连,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齐齐。

    家家种的都有树,或桑或榆,也有果树,枝叶耸出墙外,远望如冠盖相连。每当起风的时候,枝叶飒飒,响声相连,就像是谁在吹口哨似的,从里头一直响到里尾。

    周澈自穿越之后,今从横路亭归来,走在巷中,所观所见,尽皆熟悉之极的人、物,隐约间有一种“回到了家中”的感觉。

    “前世的家已回不去了,这里可不就是我的家么?”

    岐阳里中三姓,周氏不必说,都是周澈的族人。陈、胡两姓,久与周氏伴住,也全都认识周澈。走在街上,不时碰见有人从院中出来,或从里外回来,一路上说话不断。

    有知他去洛阳从军的,见他衣冠整齐地回来,免不了问一句:“周君,在洛阳过得怎样?”

    有叫他“周君”的,也有称呼他“二郎”或“阿叔”的,前者为外姓,后者是族人。周澈家原本兄弟四人,按照“清、澈、濂、洁”的排行,他排行第二。上边一个兄长,下面两个弟弟,而两个弟弟没长大便夭折了。

    里中住户上百,周氏多住在里西。

    周澈从东门进来,一路上不断与人说话,又经过里中二门、三门,慢慢地穿过了半个里,到了自家院外。

    他家的宅院不大,前后两进。院门没锁,他推开门,牵马步入。

    虽然几年没回来,但院子里挺干净。前院东边是个堂宇,宽阔敞亮,用来会客的。西边是马厩、鸡埘。临着西边的墙开垦出了一小片的菜地,用土垄分成了几块,种的有小白菜、韭菜等物。小白菜离发芽还早,韭菜的长势很好,绿油油的,甚是喜人。

    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妇人从后院出来,惊喜地说道:“呀,少君回来了!”

    她是周澈家的婢女,姓戚,名唤绣绣。

    周澈家不算很富,但他的祖父在郡中任过职,他的父亲又顾家,善治家业,两代下来,也积蓄了一些家资,是个中人之家。城外有田地数百亩,家中有婢女奴仆十余人,只是和大哥分家后,由于自己是庶出,在大哥母亲的挑拨下,他只分到十来亩地,和这个婢女。

    本来还有两个用来耕田的大奴。周澈“父母”亡故时,周澈年纪尚小,族中的长辈一来担忧奴强欺主,二来他的“父母”相继亡故,丧葬这一块儿的费用开支不小,便代为做主,将那两个大奴卖掉了,卖得的钱尽数贴补丧葬,而把田地暂交给族中代管。

    去年,他在洛阳加冠成人,族中把田地还给了他,但他的心思不在这上边,无心打理,便以从军为由,干脆转托给了周仓的父亲周鼎。

    周澈从辈分上虽然是周仓的族叔,但是周仓家,家中有良田千亩,不会占他的便宜。当时就说好,半点费用不收他的,只帮他将田地代租给自家的徒附、宾客,等到收获时,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