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只在旦夕1

    第582章 只在旦夕1 (第2/3页)

,统领诸如北郊校场驻军、黑山军、赵家军、曹家军、蛮军这些直属军队,共计九万人;张颌升任镇北将军,从二品,封一等伯爵,统领大唐北方机动边防军三万人;夏侯惇升任镇南将军,从二品,封一等伯爵,统领大唐南方机动边防军三万人。

    北郊校场两万驻军由夏侯渊统领,夏侯渊封安西将军,正三品;三万黑山军的首领仍是张燕,封左将军,从三品;曹家军乃是陆续从关中逃出的支持曹家的小鄙部队组成,人数大约有一万人,统领自然是曹彰,封征西将军,正二品,又加封三等公爵。蛮军由关外各族派兵组成,人数两万左右,统领为鲜卑族单于步度根,封平北将军,正三品,封三等侯爵。一万赵家军则由赵云亲自带领。

    剑枫继续统领夜鹰,右将军,从三品;赵雪继续统领玉鹰,巾帼将军,从三品。

    其余各州统将如下:

    张辽升任镇东将军,从二品,封三等侯爵,统领大唐驻青徐六万大军;于禁升任镇西将军,从二品,封三等侯爵,统领大唐驻幽并五万大军;蹋顿升任安北将军,正三品,封三等侯爵,统领大唐驻蒙州三万大军;王双升任平南将军,正三品,统领大唐驻兖州南部即淮南三万大军;陈骞升任平东将军,正三品,统领大唐驻冀州两万大军;阎柔升任大唐镇军将军,从三品,统领大唐驻辽州两万大军。

    除各路大军,全国各郡城卫军共计七万人,由安南将军高顺管理,但并无跨州调度权,同时高顺受封一等伯爵。大唐军方部队人数共计四十万一千人,居天下剩余五大势力之首。

    八州刺史除青州为从二品外,余者皆为正三品。其中青州刺史由原冀州刺史石广元调任,冀州刺史由孟雄升任,兖州刺史乃是王修,并州刺史乃是高干,幽州刺史乃是陈平,蒙州刺史乃是陈宫。这六州刺史早有定论。

    而阎柔出兵东北,新打下来的辽州,刺史之位却被诸葛谨派人站得了先机,由原泰山郡守升任辽州刺史。徐州刺史由于诸葛均调任太傅,也空缺的了下,出乎意料的不是这刺史之位由诸葛均的人继续接任,而是这接任者即诸葛均的亲信不是陈登,而竟是北海姜家的大公子姜明,也是王双的小舅子。诸葛亮不免有些心惊胆战,诸葛均何时竟与姜家搞到了一起。

    吴质的升任令泰山郡守出缺,于是原北海郡守崔浩崔州平便调任至泰山,诸葛亮的大本营北海郡则交给了许攸,像泰山北海这等的青州大郡,一郡之首乃是从三品的位置,而刺史之位则是正三品,许攸所得到的较诸葛亮当初许诺的辽州刺史还是差了一些,不过许攸倒是毫无怨言,毕竟比起辽州那种苦寒之地,青州这片全国受到战火影响最少的土地实在是太美妙了。

    由于唐皇的登基,天下大赦,普天同庆,以大唐的发源地青州为核心,百万名百姓高呼着唐皇陛下的恩典,自发的上街庆祝。其间也有些零星的反抗声音,尤其那些坚信静心小筑神话的人们,更是不畏死的起义,但那些声音和动作就如冰原中微小的火苗般,在瞬间就被扑灭,当然,这些都是大唐军队加班加点的功劳。

    仅仅在大唐成立的十天内,大唐军队的手下又多了上万条亡魂。

    或许由于人们对于诸葛家的独立早有了心理准备,在大唐之外的各大势力对此的触动反弹并不太大。江东孙家在获知大唐独立的第一时间,非但没有予以谴责,试图发动战争,更是宣布了将在三个月内立国号吴,抓紧了彻底控制益州的步伐。

    控制西凉关中的司马家则是对此毫无反应,四处调集军队镇压西凉与关中的起义,在静心小筑正式宣布支持司马家后,静心小筑强大的影响力让起义的规模瞬间从数十万人骤降到几千人的规模,不出一个月,司马家已经彻底巩固住了在两地的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