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会试(下)

    第519章 会试(下) (第3/3页)

心立意表达,写对了,要么格式错误,中心立意跑偏,作错了。

    纪宁在诰表科判中,各运用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一上午就完成,到第二场第一天的下午,又只有一个五言八韵诗没完成。

    但凡科举中涉及到诗词的,题目一律来自于“成句”,所谓的成句,就是给你一句话,让你根据这一句话来写诗词,这句话可能是引自某个经典,或者是某人所说的一句话,并不是“春景”或者是“咏梅”这样简单的题目。

    科举诗词,源自于“应制诗”,而后被广泛应用于“试帖诗”,试帖诗的考试模式,也是纪宁所熟悉的那个历史空间中,宋前以及清朝之后广泛被运用的一种考试模式。

    所有的应制诗在题目上,必须配上“赋得”二字,白居易的大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就是来自于白居易在十六岁参加科举时所做出的诗词。

    这次会试的五言八韵诗的题目,是“奉试明堂火珠”。

    这题目,看起来就不简单,要完成一篇诗词就更为复杂。

    从字面意思来说,是说在明堂,也就是皇宫殿堂中考试,看到了“火珠”,也就是宫殿中的一种装饰物,这是让考生对未来殿试的一种憧憬,中选的考生将会到皇宫中参加殿试,并且能欣赏到皇宫殿堂的精美绝伦,展望一下自己金榜题名后的喜悦,以及对国家社稷的一种抱负和展望……

    纪宁无奈摇头,这题目在他看来,也并无太大的出彩之处。

    说白了,诗词的题目都不接地气,也就是因此,所有人都还在封闭的小黑屋里考试,却要考生展望未来,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纪宁提起笔来,先要在草稿纸上写下来的,并非是成句,而是题目,为《赋得奉试明堂火珠》,这是固定的题目,不能有偏差。

    随后才是他的诗词: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