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0九章 唐崖土司及传说(一)

    第三0九章 唐崖土司及传说(一) (第2/3页)

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0.7米,高0.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

    不到唐崖土司城,不容易设想中华民族之缔造曾是何等艰辛。唐崖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带;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之外,其余周边都是汉族。就这样一座孤岛,汉代属于“巴人“

    之地,唐、宋是“羁糜州“,元、明、清是土司领地,直到清雍正十二年才“改土归流“,纳入华夏“正统“。直到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在某些地方还有残存,红军长征中就跟一些西南土司打过交道。

    土司城比北京紫禁城还大,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不亚于京城的大皇帝土司品级,“宣慰为上,宣抚次之,长官又次之“。唐崖司在这些品级上几经升降,最后以“唐崖长官司“终场。不论品级如何,唐崖司实际是保持半独立状态,对朝廷承担一定义务,得到朝廷加封,就成了一方“土皇帝“,连土司城也历来被民间尊称为“土司皇城“。唐崖土司在这一方称王称霸,相继十八代,历时460余年,比东西两汉朝加起来还长。

    土司城的面积甚至比明清紫禁城还大。明清紫禁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阔约760米,算下来不超过73公顷。唐崖土司城纵横都有1公里,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100公顷,即1500亩)。土司城尽管不到明清北京都城的1/4O,但就“个人享受“而言,土皇帝并不亚于北京的大皇帝。

    唐崖土司城濒临唐崖河,此河下游汇入乌江。由土家先民建立的巴子国有一路是沿唐崖河“倒流三千八百里“而下向川东发展的,所以后世唐崖土司与川东的关系颇为密切.我们甚至在峨眉、青城都能在建筑上看见唐崖土司城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崖土司城的选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