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一)

    第三四九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一) (第2/3页)

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先民的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门窗、栏杆、梁柱、傩戏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联匾额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桥梁、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为精湛。刻有人物、龙凤、狮虎、蝙蝠、麒麟、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等。其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诗文对联笔笔精工。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巾、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兰靛,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布机。明代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术。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染色技术的进步。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新中国成立以后,石阡县城建有民族丝织厂、印染厂、大布厂、竹器社等。

    仡佬族的丧葬仪式纷繁复杂,一般有为死者净身、换衣、装殓、开路、绕棺、择地、安葬等仪式。

    自古以来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葬式:崖穴葬、岩洞葬、石棺葬、大土包坟等,分布于全县各地,俗称之为:老婆(濮)坟、赖子坟、生基坟、吾公坟。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脚登山,头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