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三章 探讨乡村旅游(一)

    第四八三章 探讨乡村旅游(一) (第2/3页)

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效能。因此,从政府的层面上讲,对于他们要进一步认识旅游扶贫的重要作用。

    “前段时间,有专家撰文指出,旅游扶贫首先,必须是深刻认识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重大作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国家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重大战略。到现在中央国家出台的文件再次指出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正如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可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约百分之十的贫困人口脱贫。到‘十三五’末,可以带动约一千二百万贫困人口脱贫。可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乎国家战略与民生。旅游扶贫无疑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的着力点。但是应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是以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作为核心目标。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扶贫的方式方法众多,旅游扶贫不是乡村旅游的全部,乡村旅游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其次,实施旅游扶贫必须精准。旅游扶贫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一哄而上,要从扶贫目标对象、模式以及利益机制三个方面做好精准扶贫文章。要讲究条件与环境,遵从旅游发展规律。并非所有贫困地区都具备旅游扶贫的基本条件,也并非每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都适合开发旅游业。事实上,不少欠发达地区的错误观念是只要发展了旅游业就万事大吉。把发展旅游业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不重视管理和规划,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乡土资源与人文内涵,造成门可罗雀的窘境。精准扶贫在于重视‘造血能力’,要利用其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驱动市场动力的功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实现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的转化。

    “从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是一个飞跃,谨防拔苗助长,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如一些省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更多的农民从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村增收空间,在产业升级中实现增收。

    “那位专家认为,发挥旅游业拉动贫困地区经济提质转型的升级版作用要点是:第一,规划好乡村旅游,注重绿色协调发展,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线的环保型产业。生态旅游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相耦合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如果缺乏严密计划、规划不当,损害生态旅游系统,必然得不偿失,不仅乡村旅游本身难以为继,旅游富民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发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扶贫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革命老区实行连片保护和开发。

    “第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等投资入股,促进村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长期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

    “最后,发挥全域旅游与‘旅游+’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