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裂土非易事 第15章 奉旨建卫所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卷 裂土非易事 第15章 奉旨建卫所 (第1/3页)

    有了恢复辽东诸卫的朝旨后,辽地内逃的那些无所依的百姓便有了自己的父母官和归宿,关内外和山东登莱的辽民纷纷来山海关向组织上报到,只是富裕人家不愿再出关,归籍的户数很难看到。

    富裕的大户当然不会来重建的辽东都司,新开垦的耕地都是卫所的,至少三十年里千户百户不能私占,而且就算是私田,余粮也得充公作军粮。

    想收复失土不是件容易的,当时明明能守住却连吃大败仗,几十万军队百姓因此而送命,回到辽东都司这兵役总难逃脱。

    杨颉当然没想能把东江镇的军民弄过来,这些至少要在毛文龙“被杀”之后才能趋机收编招纳,有自己参与的辽东军事,毛文龙和东江镇当然不会再被受骗的袁崇焕搞风化。

    东江镇只有几座岛屿,岛上还有几百条船组成的东江水师,只要不是在冰封的严冬,建州只有时时遭受游击战之苦,而想铲除“榻侧野狗”却不容易。

    另一个目前恢复辽东政权并不容易,朝廷都无能为力,才授权辽东愤青杨公子去瞎编瞎闹,真正的目的仍然是为了长期军事的生力军。

    这时代不是军户的都不会去当兵,当兵是没有活路时的一条苦出路,就算不死在战场上,看看山海关内外挨屯挨镇乞讨要饭和伤残兵就受不了。

    杨颉归明所想到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为收养伤兵建个荣军院,死有所恤伤有所养,这样的组织才有百姓愿为它去捕命,更会让即将走上战场的军卒忘我死战。

    辽东书院的学生开始“精挑细选”的招考,每年一百零八名新生,最终能入学的几乎是千里挑一。问题就在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总共只有一百零八员,至少需在十年之后达到五分之的教育普及程度。

    目前最让杨颉担忧的依然是灾民的口粮问题,来的时候家家户户还能背些口粮过来,但新垦土地就算能播种粮食作物,明年的产量也不会太高,何况首垦之地大都是植树载花的盐碱地。

    遇到难于解决的粮食问题,王凤起总是避而远之,生化人所需的食物本来就不多,而且又都是北方较多见的豆类和畜类食物。机器人的力气与其花在背粮上,还不如花在背银上来得实惠。

    辽东儒生的童试将在下月头上开科,十一月份的府试和明年开春的院试都与当地考生一起参加,唯一的考生杨颉一目千里的忙着北书,累了则在纸上认真地默写抄写,一个月的时间起码得学会写馆阁体。

    现在已有辽东卫卫学的教授专门给上官补习功课,吴祯字从善,他是名荫袭千户,自己没有立过寸功,却已在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大明末期“僧多粥少”能够得到个卫学教授也不容易,何况辽东卫学的品秩并非是最低等的县学。

    吴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