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裂土非易事 第22章 脱身有计划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卷 裂土非易事 第22章 脱身有计划 (第1/3页)

    十月十五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大雪,百姓只希望这场雪能下久些下厚一些,大学过后就是轻松快乐的严冬,北方百姓在严冬季节一般很少再出门。

    辽地百姓在明年天春之前都不愿在挪窝,在辽东都司所在的海涂滩地里还有很多的活可做,这样就能借着机会为全家人填饱肚子卖些体力出去,定辽伯仁义自不会难为了辽东乡亲。

    山海卫总兵府每天还摆着流水席,里里外外的餐桌上都是同样菜肴的大火锅子,杂烩火锅本是辽地百姓冬天的特色菜,再有二两小酒便能吃上半个多时辰。

    为了能在定辽伯的婚礼上吃上一口流水席,另外五卫的编制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山东那边的十三万辽民赶到的三日内便全部编了出来,流入关内的辽东乡亲归籍人口竟然有五十二万有余,据说登莱府那边还有几万辽民准备过来归籍。

    所有的百户总旗都是年轻一族,年龄控制在二十五岁以下,定辽三卫的百户总旗官年纪最小,都还是不超十九岁的少年俊杰。

    还有更年少的一百零八名少年儿童新学生,他们都穿上了清一色的长袍短褂,还戴着同样式样的毛皮帽子,而宜这支队伍还会在不断地扩大。

    辽东八卫准备建立八座小学,这样文化的普及率将大大提高,籍内少年男孩们的上学率估计能上升到百分之二至三之间,十年之后求上进的儿童基本都能进小学接受教育。

    第一批小学生有幸吃到了定辽伯的喜宴,接受了都指挥使大人训戒,入学后吃住都在学堂还能有奖学金拿。定辽伯杨把大家都培养成像岳武穆那样精忠报国、献身汉族的有用之才,要为国家的富裕强大而努力读书。

    大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虽然不怎么能听懂定辽伯说得是什么意思,但都知道进校读书不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同心协打败异族,不致再让建州奴欺吾大明无勇将悍卒。

    杨颉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其实是一项扫盲工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读完四年小学,到了兵役年龄后就进入部队服役。十年之内完成辽东都司府的全民皆兵状态,才能戍守边关并为迁回辽东作好准备。

    在小学期间就要挑选较聪明努力的学生加课,科考举试无非就是死记硬背,让这些聪明的学生在课余之时背诵四书五经,能够考上中学“文科班”就有希望参加县试和府试了,科考生想进“大学堂”深造却是没有资格。

    吴祯、胡体乾、宋大武、刘若愚、高时明等人已清楚将来的辽东大学堂办来是教西学用的,这时代已经有学者提出“西学东潜”的民展理论。

    这些年北京城里常有西洋传教士,宫城里面有了自鸣钟的钟声,宁远城头有了红头发洋人造的“红夷大炮”,定辽伯为收复辽东失地重视西学一点都不奇怪。

    望着漫天大雪,杨颉想着如何开口驱苏布地出关回去,关内富裕繁华这喀喇沁亲王还真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