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两相斗法

    第391章 两相斗法 (第2/3页)

孰重,一时间,杨炯自己都难以分辨的清楚明白。

    范质仿佛早就料到李中易会有此反应一般,他抚须轻声笑道:“无咎老弟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孝子,老夫佩服之极。近日,陛下已经应允,新设广济局,主持向民间发放成药之事务,以老夫观之,令尊倒是合适的广济令人选。”

    李中易的眼眸微微一闪,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此前从未听说过,朝廷要增设所谓广济局的事情。

    由此可见,这个说法应该是范质针对李中易的推托之词,临时起意的结果。

    范质是柴荣的心腹,又是当朝首相,以他的身份,向柴荣建议新设立一个花钱不多,名声还很好,又无关权力分配的医疗机构,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话虽如此,李中易却也感受到了,来自于范质的善意。

    在哪个山头,就必须唱哪支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李中易如今的身份,已是响当当的朝廷执政(参知政事的另一通俗说法),老父亲却在外面行医赚钱,传将出去,确实会对李中易在儒门士林之中的风评,大有损害!

    就本质而言,范质的提点,以及体贴的安排,确实是一番好意。

    面对范质的好意,和隐约的拉拢,李中易不需要太多的权衡,很多就给出了答案,“在下替家父多谢范相成全。”起身拱手为礼。

    经过五代的战乱和动荡,有能力一直读书的人家,确实少之又少。

    知识就是力量!物以稀为贵!

    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指的就是通读史籍和名人游记之后,读书人的眼界,也就随之高出不少。

    读书人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做官,千里做官有三个目的,一是做更大的官,二是捞钱捞田,在上述基础之上,如果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那么,宦海生涯也就算是完满了。

    基于现实社会的群众基础,同样是行医,李达和如果就任朝廷的广济令,其性质则和在民间做郎中,迥然不同,有如天壤之别。

    李中易刚进政事堂,就遇上了范质的下马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