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咬人的狗,不叫

    第1191章 咬人的狗,不叫 (第2/3页)

举这一关,却牢骚满腹。造反吧,他们更是无胆,因怕脖子被砍的疼。对于他们这号人,完全不需要费心思,更没必要大惊小怪,明白么?”

    很想马上抓人的李延清,仔细一琢磨,立时觉得李中易对张允恭这类人的形象刻画,实在是入木三分。

    从茶楼里出来后,李中易负手立于街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手里都提着年货,个个都是掩饰不住的满脸喜气,心里多少有些成就感。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手里有粮食,老百姓们就不会心里发慌。

    至于佐餐的美味佳肴,其实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草民而言,基本上属于奢侈品的概念。

    在农村,农忙时吃干,农闲时吃稀,才是普遍的情况。

    穷苦农民的饭碗里,不仅没有多少油水,甚至有大半都是野菜。他们自己种的粮食,于七开八支之后,自己反而吃不起了。

    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亦苦!

    这里的百姓,指的就是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阶层。

    历朝历代的野心家们,兴兵起事的时候,大多会喊出极具煽动力的口号均田免粮或是轻徭薄赋。

    然而,真正做到了均田免粮的时期,大多是王朝建立之初的短暂时期罢了。其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纷纷破产,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剥削却日益加深,随即进入治乱的死循环。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诉尽了老百姓只求卑微活命的辛酸与苦辣!

    在街上,李中易一边走,一边看,看到的尽是虚假的繁荣背后,老百姓知足的笑容。

    作为实质上的天下至尊,李中易比谁都清楚,抄家得来的田产和粮食,只能暂时填补一下市场的需求,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内阁中,对于抄家得来的百万顷田产,四位相公有四种不同的看法。不过,相公们殊途同归的观念,却是应该将这么多的粮田尽快卖出,以贴补财政收入的亏空。

    李中易却压根就没有想过卖田的事,逻辑其实很简单,卖地财政,只可能维持一时而已。一旦,到了需要大规模对外用兵或是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